影响哮喘控制的十大因素
▲ 本报记者 宋箐 武冬秋
“哮喘的控制至关重要。”丹麦欧登塞南丹麦大学儿科呼吸病学教授Søren Pedersen介绍,哮喘管理的目标是控制症状和降低未来风险。其目的是要减轻患者的负担,及其急性加重、气道损伤和药物副作用等风险。
Pedersen教授指出,哮喘控制不佳与日常身体活动和心血管健康下降密切相关,呈剂量效应。哮喘控制越差,相应下降幅度也越大。
“哮喘控制不佳者经长期治疗后,心血管健康和活动强度可得到改善。且患者哮喘控制得越好,治疗效果也越好。”Pedersen教授强调,哮喘控制不佳患儿与控制正常相比,体质指数、体脂含量、肥胖率均升高。哮喘控制不佳与认知功能测试结果更差、生活质量更差、日间更易疲劳也密切相关,控制好哮喘,这些问题均可改善。
支气管哮喘诊治长足发展 但仍有四成未控制
▲ 本报记者 牛艳红
南非开普敦大学肺病研究所所长、前GINA主席Eric Bateman教授带来“支气管哮喘诊治新进展”的精彩报告。 Bateman教授回顾全球哮喘控制现状,指出近年来哮喘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他介绍了一项来自芬兰的研究,该研究通过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加强患教及自我管理等综合手段,显著提高哮喘控制率、减少急诊及住院次数。但是,就全球范围而言,超过40%的哮喘患者仍未获控制,因此,哮喘的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在哮喘治疗方面,Bateman教授指出在获取最佳临床控制的基础上,还需考虑减少未来风险的治疗策略。他详细阐述并比较不同治疗药物的作用。在维持与缓解治疗上,应用单个装置(ICS/LABA)的SMART治疗策略相比固定ICS/LABA剂量临时加用SABA的策略获益更大,不管在哮喘控制率、减少急性发作及首次严重急性发作时间上都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在部分重症哮喘患者,在ICS/LABA基础上叠加LAMA可以改善其症状及肺功能。
Bateman教授指出,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哮喘治疗也从以往单纯的临床表型为基础,逐渐向基于内在型及基因型的个体化治疗方向拓展,他介绍了部分针对不同表型哮喘的靶向治疗(抗IgE、抗IL-5 治疗),同时也指出这些治疗目前尚存在的问题(如价格昂贵)。
Bateman教授还重点指出,提高患者依从性也是改善哮喘控制的重要手段,建议可通过多种途径综合改善患者依从性。其中,基于单一装置的SMART策略以及基于信息媒介反馈的电子监测行之有效。
嗜酸性粒细胞
是局部免疫重要调节因子
美国梅奥医学中心James J. Lee教授介绍,嗜酸性粒细胞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已达成共识,即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罕见的白细胞,其活性主要表现为破坏性,并且仅与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如哮喘)相关。然而,现有研究对嗜酸性粒细胞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的调查表明,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比既往所了解的更广泛。
2010年,我们提出组织浸润性嗜酸性粒细胞是健康和疾病中局部免疫和(或)重构/修复的重要调节因子,而非简单的具有破坏性的终末效应细胞,即所谓的LIAR假说。
LIAR假说认为,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事件集中于与组织/器官稳态相关的活动,而且在疾病过程中具有多重作用。在该假说中嗜酸性粒细胞既不仅仅表现为破坏性,也不仅仅是分化终末期的效应细胞。
相反,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相当广泛。而LIAR假说认为,嗜酸性粒细胞许多重要的功能不体现在细胞杀伤方面,不排除嗜酸性粒细胞与组织病理学相关的可能。
这种嗜酸性粒细胞及其潜在效应功能更广泛的观点构成了我们的中心假说:即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活性代表着特定效应功能的连续体,其在很大程度上未得到充分认识,并在多种疾病(如哮喘)中具有复杂的作用。
例如,肺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活性不仅表现为调节局部组织/器官免疫和重构/修复应答,还在诱导疾病发病及应对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防御机制中都起到一定作用。
LIAR假说进一步表明嗜酸性粒细胞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作用,突出了这种粒细胞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对该假说的转化结果也很重要,因为以嗜酸性粒细胞为靶点的靶向治疗可能产生不可预测、甚至长期的有害影响。就哮喘和其他相关呼吸系统疾病(如慢阻肺)而言,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可能具有双面性,既对局部免疫反应和维持组织/器官稳态所必需的重塑/修复机制至关重要,同时又具有破坏性,导致细胞死亡和组织破坏。
这些嗜酸性粒细胞功能看起来相反却同时存在,可能解释了以嗜酸性粒细胞为靶向的药物无效的原因。
现在已经批准和(或)即将批准的,在呼吸系统疾病中以嗜酸性粒细胞为非特异性靶点的新型生物制剂,在治疗作用上存在潜在的问题,其有可能造成不可预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