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12日,第五届泛亚洲太平洋心理社会肿瘤学核心会议(APPON)在新加坡召开,大会的主题是“支持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APPON是泛亚太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心理社会肿瘤学学术组织,主要任务是围绕心理社会肿瘤学相关问题开展泛亚太地区的国际交流。APPON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其中第三届会议曾于北京召开。本次大会邀请了泛亚太地区精神、心理和肿瘤科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的发言精彩纷呈。
新加坡国立大学John Eu-Li Wong教授介绍,本次大会的宗旨是共同分享心理社会肿瘤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及临床策略,关键目标是将心理社会治疗照护融入到癌症患者的整体照护系统中。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中心John Wong Chee Meng教授提出,癌症患者及其照顾者的心理健康值得关注,这个问题可能会影响患者治疗和躯体康复的全过程。将给患者提供希望和治疗的肿瘤科医生、护理人员和照顾者联合起来,关注患者的情绪和心理,促进患者积极应对是癌症患者逐渐康复的关键问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CPOS)主任委员唐丽丽教授受邀担任了专题讨论会的主持,并且与国际知名专家进行了专题讨论,共同探讨了亚太地区心理社会肿瘤学的发展规划和前景。专家们一致呼吁,应充分发挥联盟力量,共同促进亚太地区心理社会肿瘤学的发展。
CPOS推选的论文有2篇获大会口头发言的机会,分别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冷家骅教授和李梓萌医生。有4篇与CPOS合作完成的课题论文在大会期间进行了壁报展示。
APPON·主旨报告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唐丽丽教授
心理社会肿瘤学融入临床很必要
唐教授以心理社会肿瘤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为主线,充分展示了CPOS在肿瘤心理学领域做出的成就。
她从临床实践、学术研究、培训教育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通过目前发表的学术论文分析了中国心理社会肿瘤学研究领域的现状、机遇和挑战。
为了规范临床诊疗工作,CPOS于2016年出版并发行了第一版《中国肿瘤心理治疗指南》,为抗肿瘤治疗提供高效、高质量的照护依据,是规范肿瘤心理治疗工作的法宝。该指南的发布,标志着心理社会肿瘤学在我国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
唐教授介绍,接下来CPOS更为重要的任务是制定和实施心理社会治疗照护计划,建立规范全面的心理社会服务模型,将心理社会肿瘤学真正地融入到肿瘤临床的诊疗规范中。
唐教授指出,CPOS现在已经与国际上众多心理社会肿瘤学会建立了密切联系,并且在泛亚太地区的心理社会肿瘤学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适合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心理社会肿瘤学服务,需要泛亚太地区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APPON·口头报告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冷家骅教授
医护人员职业倦怠需缓解
在会议中,冷教授进行了口头报告。他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1459位工作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依据职业倦怠量表(MBI)制定。
调查发现,在医院的5种职业中,工作相关的职业倦怠感从高到低依次是护士、医生、技师、管理人员、科研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工作、社会和家庭多方面(表1),年龄小、加班多、社会支持少的人更易引起职业倦怠感。因此,应该在工作闲暇时间,开展团体减压项目,以帮助医护人员缓解压力。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李梓萌医生
电话随访可助患者控制癌痛
李医生等对102例中重度癌痛患者进行了电话随访。结果发现,在接受癌痛治疗的前三天内,65.7%的患者仍然存在中重度疼痛,经过几次随访后这一比例逐渐下降。结果提示,定期的电话随访可以帮助患者调整用药,以控制疼痛及相关症状。
此外,疼痛可能与躯体、心理社会症状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在本次电话随访的患者中,60%~80%的患者存在烦躁、精力不足、焦虑、失眠等症状,这些症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症状控制。
APPON·国外视点
新加坡国立大学 Hui Yu Chan教授
癌症照顾者的情绪要重视
Hui Yu Chan教授介绍了一项有关癌症患者照顾者的研究。研究纳入93对癌症患者和照顾者,分别对其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结果发现,癌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很可能会增加照顾者的情绪负担。当癌症患者产生抑郁等负面情绪时,其照顾者也会出现相应的悲观情绪。主要表现为,社交回避和对癌症患者治疗结果持悲观态度。这种情绪负担也会降低照顾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癌症患者照顾者的心理状况同样值得重视。医疗工作者在治疗癌症患者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其照顾者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的处理好心理问题,保证他们的生活质量。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Phyllis Butow教授
压力能否增加癌症风险
虽然许多研究证明压力与疾病的发生有关,但目前尚无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压力可以增加癌症发生的风险。Phyllis Butow教授表示,她的团队进行了一项长达15年的大样本前瞻队列研究,该研究纳入2741例未被诊断乳腺癌的女性,她们都属于乳腺癌高患病风险家庭(有明显的乳腺癌家族史且至少两个亲属确诊乳腺癌,或检测出基因突变)。每3年随访1次,评估被试者的压力生活事件、应对、社会支持状况。
结果显示,103例在研究期间被确诊为乳腺癌,但未发现能增加乳腺癌患病风险相关的急性和慢性压力、社会支持、乐观、理性、愤怒控制等社会心理因素,也未发现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也未发现高乳腺癌患病风险与确诊为乳腺癌之间存在明显相关。因此,压力是否会增加患癌风险还需更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