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间报告(Morning Report,简称晨报)是美国住院医阶段一项日常的教学活动。国内规培虽然已经全面展开,一些医院晨报活动仍然缺失,这是规培中必须纠正补齐的内容。
为晨报搜肠刮肚
晨报是个座谈会的形式,每天早上定时举行,安排在工作查房与午间教学会议之间,大概1小时,高年资住院医师才有资格参加。晨报大多数由住院总医师主持,由前一、两天值夜班的住院医提供病例。根据病例,住院总医师可邀请有关科室的1~2名主治医师参加。
当收住新患者时,住院医小组一起对患者进行问诊、体检。住院医工作小组的构成及分工如下:
住院医是小组负责人,其主要责任是形成初步的诊疗方案,并指导实习医生书写医嘱。诊疗计划形成时,住院医负责立刻向主治医汇报,征得同意。因为发生在夜间,不好多次打扰,住院医联系主治医师前都要对自己的方案仔细思考。
住院医师的另一个职责是为晨报搜集素材病例,提供给住院总医师。住院总医师从所有病例里选定1~2个,用作晨报讨论。各医院工作查房风格不同,但主治医师大多亲自参加,即使不能亲临,也要提出比晚上初听病例汇报时略带仓促的建议更成熟的、经过进一步思考的意见。因此,拿到晨报上讨论的病例也许没有确诊,但已经是主治医师层级考虑过的病例分析与诊疗方案。
查房后,实习医生继续进行具体工作,例如与护士或其他人员沟通、推动医嘱贯彻执行,或是书写每日病例日志等,而住院医则腾出身来参加晨报。因此,参加晨报是带着一种升级的资格标志:手下的人去干动手跑腿的“杂役”,而自己却有时间保证,得以去参加动脑的活动。
晨报不像大查房,只有十几个同级医生加上住院总医师,以及1~2名主治医师。晨报的目的是让住院医师在相对轻松的环境里反复锻炼知识应用、临床判断以及形成方案的能力。这大概就属于临床技能训练的最佳模式。每名住院医师需要“喝好咖啡”,头脑清醒、集中注意力地去参加晨报。
晨报上,大家环桌而坐。若是课堂的排式座位,第三年住院医会自觉坐在最前排,既可以听清看清,同时也方便回答问题。
主诉、病史给出后是第一轮提问。鉴别诊断是什么?你要做什么检查?报告病例的格式早已拟好,检查结果都已准备好。如果结果完全正常,说明你的思路不对,做的检查没有用。大家一笑,自己也略带尴尬的陪着一笑。如果所要结果果然不正常,虽然会赢得一片赞叹却同样没办法马上轻松,因为你立刻成了住院总医师的注意对象。除解释结果的意义、提出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往往还会被要求判断病情轻重程度,可能引起病情恶化的情况,以及怎样针对性地解决。
最后,病例报告者会介绍病例目前的情况,经过大家一番讨论,带着脑筋大动后的兴奋,夹杂着好奇与期待离去。
以接受考验的心态参与
晨报不是讲课,每个人都可能被提问,所以每次都必须抱着主动参与、局内人的心态赴会。作为资深住院医师,经历过无数次夜间值班,没有上级医生在身边,逼着自己拿出主意来的时刻,这样讨论的价值不言而喻,大家都是以一种期待经受考验的心态在实战演习中小试牛刀。如此每日举行,日积月累,才能造就出成熟的医生。
住院医师规培,就是一步一个脚印,一砖一瓦地积累,不需要假大空的论证与演讲,美国如此,中国亦然。北京中日医院已经将此模式融入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