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者,匿藏也。《瘟疫论》下卷云:“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所谓伏邪者,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中医大辞典》)。任继学教授在《伏邪探微》中指出:“伏邪即隐藏于人体之虚处”。伏邪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伏邪指伏气温病。广义的伏邪则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既指七情所伤、饮食失宜、痰浊、瘀血、内毒等内在的致病因素。伏邪治病在慢病中屡见不鲜,其发生、发展、转归都与伏邪有密切关系。
已有研究表明,冠心病痰瘀证与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及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认为血脂异常是痰凝心脉证的物质基础,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是痰瘀痹阻证的物质基础,胰岛素抵抗存在于冠心病的各证型,且按照非痰非瘀证——痰凝心脉证——痰瘀痹阻证的顺序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为把握冠心病中医证候特征规律,通过代谢组学诠释中医理论,为冠心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与依据。笔者团队开展了冠心病中医证候瘀伏邪发病机制的流行病学调查与代谢组学研究。研究显示,气虚血瘀证和气虚血瘀痰浊证实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证素;气虚血瘀组和气虚血瘀痰浊组中的生物素、赖氨酰酪氨酸、磷脂酰甘油、甘氨胆酸低于健康组。另外,研究检测到天冬氨酰蛋氨酸、半胱氨酸亚硫酸可能为气虚血瘀证的潜在特异性标志物;马尿酸、氨基葡萄糖、果糖胺、甘油三酯可能为气虚血瘀痰浊证的潜在特异性标志物。
痰瘀伏邪实心血管事件链中内在病理基础,在病变向恶性事件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是造成心血管病易反复、难治疗、预后差的根本原因。
因此,依据“气虚”“血瘀”“痰浊”的伏邪特点,以益气化瘀、豁痰通络为主要治疗方法,随证用药,早期全程干预,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心血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