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空气污染可导致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病。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侯凡凡院士等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空气污染还可导致肾脏损害。(J Am Soc Nephrol. 6月30日在线版)
研究发现,过去十年中国膜性肾病的发病率增加了一倍,而发病率增加与空气细颗粒物污染区域分布密切相关。
研究者对国内282个城市的938家医院的7万余例患者肾活检结果进行了分析,随访时间11年。
结果发现,年龄、地区标准化后,肾小球疾病最常见的类型是IgA肾病,发病率为28.1%;其次是膜性肾病,发病率为23.4%。
2004-2014年,其他主要类型的肾小球疾病比例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而膜性肾病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校正后发病率从12.2%升至24.9%(图1)。
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11年间膜性肾病风险平均每年增加13%。研究者表示,按照这种趋势,膜性肾病将很快取代IgA肾病,成为我国首要的肾病类型。
此外,重要的是,研究发现,空气污染对膜性肾病发病有重要影响。研究期间,282个城市的3年平均PM2.5水平为6~114 μg/m3(平均为52.6 μg/m3)。而在PM2.5水平>70 μg/m3的地区,PM2.5水平每升高10 μg/m3,膜性肾病风险升高14%(OR=1.14)。但长期暴露于颗粒物质污染的环境增加膜性肾病风险的机制目前尚未明晰。3年平均空气质量指数也与膜性肾病风险升高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