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伤医现象时有所闻,其后果之一是医患沟通受阻,使原本应共同对抗病魔的战友,演变成彼此深具戒心的陌路人。患者深恐“受宰”,医师又颇虑“祸从口出”,稍有不当被对方抓住“话柄”而陷入被动,于是除按规定必须向患者交代的、要求其签字同意的各项诊疗手段外,其他就三缄其口,很少与患者沟通,更难有感情上的交流了。
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固然非医生所愿,但由于医疗的根本属性还是服务业,因此,作为施仁术的医师在医患关系中还应处主导地位,即使在医疗上已不能有所作为的情况下,也应牢记“作为一名医生始终应给患者以安慰”的教导,应主动地与其交流及沟通。应该坚信绝大多数患者均是理性的,伤医事件终究是极少数,医师应改变受委屈及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而积极地予以面对。
由于医患关系间对医疗资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尤其当患者面对新诊疗技术做“孤注一掷”的抉择时,医师就有责任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详加介绍、分析该新技术或方法的利弊,告知可能获益及并发症的几率。只有确信患者或其家属已有全面而正确的理解时,医师当尊重其最后的决定,切忌在其尚知情不详的情况下做出不当抉择,当然更不应有倾向性的加以诱导,以致遗恨终生。
此外,“循证医学”是当前医界遵循的准则,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无疑是医学史上的一大进步,但事物均具有两面性,在此执行“循证”的前提下,医生会更倾向于重视各种客观检查的结果而忽略患者的主诉或症状,区区在门诊或查房时数分钟的接触,怎可能达到充分交流、倾听患者诉说自己病情的机会?
其实,根据作者多年的临床经验,这些恰恰不仅是应予以重视的了解、观察患者病情的重要线索,且更是医患之间进行感情交流的良好机会,甚至是传授科普知识,进行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遗憾的是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医患沟通难以正常地进行,遭至患者受损的后果,此乃是医患双方应共同努力予以妥善解决的课题。
总之,医患充分沟通,最终受益的将是患者,因此,患者也应善于与医生交流,才能达到更好地对付病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