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6-04-28 总第450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6-04-28 总第450期
返回上层

总第450期

发布时间:2016-04-28

急诊

标题导航

聚焦社区获得性肺炎初始治疗失败

发布时间:2016-04-28来源:《医师报》作者:裘佳  阅读: 572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急诊科的常见病,如何优化CAP的诊治,是急诊科医生普遍关注的话题。“CAP初始治疗失败”指CAP初始治疗后,患者症状无改善,需更换抗感染药物。临床上包括两种形式:(1)进展性肺炎,入院72 h内进展为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支持,或脓毒性休克需血管活性药物治疗;(2)对治疗无反应,初始治疗72 h,患者不能达到临床稳定标准。

3月2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急诊抗感染专家相聚在北京,就“CAP初始治疗失败”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对其现状、原因、临床研究、应对策略等提出了各自见解。这是一次深入的学术交流,有利于急诊科进一步提高CAP诊治水平,推进学科发展。

blob.png

主席访谈

急诊科医生有必要关注CAP初始治疗失败

医师报:“关注CAP初始治疗失败”理念的提出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

陈旭岩教授: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急诊科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长足进步,却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任重道远。10年前,急诊抗感染领域还处在初级阶段,当时关注的重点是急诊科医生在急诊期抗感染用药的正确性。随着急诊科医生队伍建设的逐步开展,“一开始就正确”理念在急诊科医生中逐渐普及。

2009年,我们在“正确”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正确到准确”以及“从准确到精确”。急诊科的感染性疾病诊治有其特殊性,由于患者病情紧急,医生往往没有太多时间等待病原学结果,绝大多数靠经验治疗。此外,鉴别诊断的压力非常大。再者,急诊科的患者通常病情相对偏重,急诊科医生要在本身诊断较困难的情况下,尽可能作出恰当的治疗选择,确实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然而,恰当与否,我们拿什么来判断?急诊科患者流动快,医生也在轮换,我们常常无法看到患者的临床结局,这是需要弥补的一点。

因此,我们提出“关注CAP初始治疗失败”的概念,这对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形成标准化诊治流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医师报:针对“关注CAP初始治疗失败”理念,下一步希望通过哪些方面开展工作?

陈旭岩教授:“关注CAP初始治疗失败”理念的提出,是希望急诊科医生在初始治疗后,关注疗效的评价,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尤其对于初始治疗失败者,能及时分析原因,调整治疗方案。此次专家顾问会就是该理念践行的一种方式,通过国内顶尖专家的讨论、思想碰撞,形成一套理论和培训方案。今后有机会,适时地将这些经验和理论分享给基层医生。

目前基层医生对规范培训的需求非常大。因此,我们也希望今后有机会尝试建立病例库,将各地治疗失败的病例汇集到一起,会诊、交流经验。此外,也希望国内有一些学术研究的跟进,有更多中国数据供临床参考。

专题报告

深入理解CAP初始治疗失败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张劲农教授介绍了CAP初始治疗失败的概念、危害、危险因素、应对措施。强调急诊医生抗感染治疗时应了解不同致病原CAP 的特征、地区流行病学特点等,在规范初始治疗同时,注意疗效评价,对治疗失败病例,及时调整、规范治疗。

总体来说,6%~15%的住院CAP患者对初始治疗无反应。初始治疗失败包括:无改善、恶化或进展。研究显示,CAP初始治疗失败后果严重,显著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成本,增加病死率。

张教授认为,在我国,CAP初治失败主要还是起始经验性治疗不规范,包括处方不规范,不了解当地细菌耐药流行病学,CAP、院内获得性肺炎(HAP)、医疗机构相关性肺炎(HCAP)和吸入性肺炎(AP)不分,未有效鉴别感染和非感染肺炎。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一篇文章概括了不同致病原CAP的临床特征。倾向典型致病原和嗜肺军团菌,常为实变影,起病急、病情较重,甚至有休克,白细胞显示典型肺炎,降钙素原(PCT)很高。倾向不典型致病原(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常症状较轻,家族聚集型病例,咳嗽时间>5 d,且无急性恶化;无痰;白细胞正常或轻微升高;PCT较低。

CAP初始合理选择抗菌药仍是减少CAP治疗失败的关键之一。有研究显示,与单用β内酰胺或β内酰胺联合大环内酯相比,莫西沙星的治疗失败率显著降低。而治疗成功患者的医疗花费显著低于治疗失败患者。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关于CAP治疗失败原因

★ 致病原鉴定正确,但抗菌药选择或对应剂量不正确;

★ 致病原对所选抗菌药耐药;

★ 剂量不对,如病理性肥胖、体液过多;

★ 正确的药物、正确的剂量,但感染被隔离,如脓胸;

★ 阻塞性感染,如肺癌和呼吸道异物;

★ 致病原鉴定错误;

★ 未鉴定出致病原,且经验性治疗错误;

★ 非感染;

★ 药物热;

★ 存在未被识别的感染和合并其他感染;

病例讨论

急诊CAP治疗思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何新华教授分享了一例急诊CAP治疗失败病例,引发了热烈讨论。

何教授表示,非常有必要明确CAP诊断,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结果以及病原学检查,据当地流行病学选择正确的抗感染治疗方案。重视病原学诊断,虽然在急诊科常难以获取,但应有病原学意识。

对于CAP诊断明确,也采取了正确的治疗方法,仍发现可能治疗失败怎么办?何教授介绍,2014年一项研究显示,一些指标可预测潜在治疗失败的情况。该研究纳入约250例CAP患者,其中83例治疗失败,40例为早期治疗失败。结果显示,早期治疗失败并发症较多,常为多肺叶感染,部分患者可见胸膜渗出,病死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白介素-6(IL-6)可作为早期治疗失败的预测因素,而PCT可预测晚期治疗失败;胸膜渗出和多肺叶感染预示初始治疗失败风险较大。

主诉   65岁男性患者,因“呼吸困难、发热、发现白细胞减少4 d”入院。

现病史  4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胸闷、气短。就诊当地医院发现白细胞(WBC)减少(0.35),转诊河北省人民医院。

入院查体  血压107/89 mmHg,心率92次/min、心律齐,体温39.5℃。神清、双肺可闻及湿啰音。

诊治经过  复查血象,WBC 0.48。生化(mmol/L):Na 130、CO2CP 20.9、AG 17.6、BUN 7.56、CR 0.141。用美罗培南2.0 g静滴,Q8h;地塞米松5 mg入壶。患者诉上腹疼痛,吸气时明显,偶有咳嗽,痰中带血。行胸腹部CT,提示双肺多段渗出,高密度改变,考虑肺部感染。入院第2天上午1:30,患者进行性呼吸困难、咳嗽、痰中带血。心率120次/min、血压98/61 mmHg,SO2 83%,RR 40次/min。拟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WBC 0.36,加用利奈唑胺600 mg,Q12h。入院第3天,进入SICU,考虑重症肺炎,伏立康唑首日0.4 g,Q12h;随后0.2 g,Q12h。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液动力学。入院第5天,免疫14项、血培养、痰培养阴性。G试验600.7 pg/ml,PCT 8.68 ng/ml,WBC 16.57,NE 91.2。用莫西沙星0.4 g,Qd;乌司他丁2×105 U,Q4h。对症支持治疗。入院第6天,家属选择自动出院。

(下转第17版)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