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16日,2016中国眼底病论坛暨国际视网膜研讨会在厦门市召开。大会名誉主席、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王宁利教授介绍,本次会议共征集稿件1186篇,3000余人参会,为历届年会之最。
据悉,从本次会议开始将陆续推出纪念讲座,以纪念在中国眼底病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老一代专家,中国孔源性网脱防治的先驱赵东生教授成为首位纪念讲座人物。
王宁利教授介绍,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全国及各省防盲技术指导组帮助卫生管理部门在技术层面,实现国家的慢性病及眼病防治计划,已经制定了8个“五年”全国防盲治盲规划。从刚刚完成的“十三五”计划可以看出,规划发生了本质变化,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转变为普及眼健康,与WHO的工作方向一致。
白内障手术覆盖近70%
王宁利指出,白内障是防盲工作的“晴雨表”。我国白内障领域存在一方面过度治疗,一方面治疗不足的现象。在医疗惠及不到的边远地区,大量白内障患者未能得到治疗。针对此,我国政府近几年开展了一项伟大的工程——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2009-2011年,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投入10亿元),为109万患者施行了白内障手术。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和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参与到该工程,全部手术均在县级医院实施。不仅使百万患者受益,更使我国县级医院的眼科治疗能力得到巨大发展,并使白内障手术纳入医保。该工程使中国白内障手术率发生巨大变化,手术率逐年增加,手术覆盖率接近70%,使我国白内障得到较好的防治。
正式消灭致盲性沙眼
王宁利指出,在20世纪50年代,沙眼是我国最主要的治盲原因,在西部地区(1951年)发生率为99.7%,中部地区(1952年)发生率为59.5%,西南地区(1952年)发生率为54.5%。
WHO将中国定为沙眼流行大国,从2011年中央政府把最终消灭致盲性沙眼纳入国家计划。在WHO的指导下,采取边筛查、边治疗、边评价的方法,到2014年底,在17个最可能发生流行性沙眼的地方进行了评估,活动性沙眼患病率远低于WHO确定的沙眼流行区患病率<5%、沙眼性倒睫患病率<0.1%的标准。
2015年年初,国家卫计委李斌主任在世界卫生大会上宣布,中国在2014年达到了WHO根治致盲性沙眼的要求,意味着我国正式消灭了致盲性沙眼,这是我国眼科界作出的重大贡献。
眼盲发生率下降27%
近期,我国开展了9省市视力损伤的流行性调查和眼科资源调查。初步结果显示,与2006年相比,2014年中国眼盲发生率下降了27%(1.93%与1.40%)。王宁利感叹,这个数字来之不易,因为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在致盲疾病增多的情况下,总治盲率还能下降27%,非常震撼和令人欣喜。
调查显示,全国共6599家各级医院设有眼科科室,其中,70.93%(4681家)可独自实施白内障手术。85%的县级医院设有眼科科室,其中75.62%可独自实施白内障手术。
眼科医生的人数也在增加,2014年已达35 642人,平均每5万人拥有1.15名眼科医生。王宁利预测,到2020年每5万人甚至可达到1.5~2个医生的水平。已达到WHO提出的到2020年在亚洲实现每5万人拥有1名眼科医生的目标。
目前,随着我国眼科学的发展,以及白内障手术的普及,白内障已不再是临床棘手的问题。代谢性疾病和全身疾病引起的眼科并发症成为巨大挑战,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高度近视眼等引起的眼底病变。这也是“十三五”防盲规划要重点进行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