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硕果十月。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十一”黄金周中,当人们还沉浸在假期的欢愉中时,来自瑞典诺贝尔大会的一个消息,让这个本就热闹非凡的“十一”直接沸腾了——屠呦呦成为我国首位获得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
一时间,无论是谁的微信朋友圈,连续多天被屠呦呦刷屏;电视新闻连续滚动播出一切有关屠呦呦的故事;大街小巷,一个原本并不太著名的老太太一夜间被众人熟知……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前前后后,都发生了哪些故事?屠呦呦的获奖对于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甚至科学领域,又有哪些影响和启示呢?
向屠呦呦学习的倡议
全体医师和医务工作者:
我们热烈祝贺屠呦呦荣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我们倡议全国的医师和医药科技人员向屠呦呦学习。学习她:
第一、不怕失败,执着坚持,潜心钻研的科学精神。
第二、不计名利,献身科学,奉献利他的人文情怀。
第三、不怕牺牲,求实务真,勇于创新的职业情操。
屠呦呦获得“诺奖”,充分证明了对待工作或事业保持韧劲和耐力,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必将“劳”有所“得”。
希望我国医师及医药科技人员以屠呦呦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立足岗位,瞄准前沿、敢于创新,勇攀高峰,注重临床实践,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为推动我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维护人类健康做出更多更大的新的贡献。
中国医师协会
2015年10月8日
青蒿素命中注定是一种浪漫的联系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15年10月5日中午11时30分(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会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坎贝尔(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的大村智(Satoshi ō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治疗疟疾的开创性疗法和治疗蛔虫感染的新疗法。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当这一消息早已在网络、微信等平台上满天飞的时候,作为当事人的屠呦呦自己还并不知情。
“我也是在电视看到这个新闻的,媒体比我知道的早多了。以前也获过奖,这次升级了。在中国来说算是大一点的新闻吧。”屠呦呦总是给人一种谦婉的感觉,“发现青蒿素是在上世纪70年代。在国内外都做不出来的情况下,用现代科学结合传统医学,终于发现了青蒿素。关键是确实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的工作能够被国际所认可,这一点是让我最高兴的。”
10月8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药监总局共同举办的“祝贺屠呦呦研究员荣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座谈会”上,她说:“我今年85岁,已经是晚年了,好多时间都过完了。在这样一个大好形势下,我们应该鼓励年轻一辈,在各个领域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创新成果。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有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有人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是命中注定,屠呦呦对此确实一笑而过,“我幼儿园的时候就是这个名字。即便我做了青蒿素,也没觉得自己的名字和它有什么关系。就把它当做当做一种浪漫的联系吧。”
她的发现对人类影响无法估量
屠呦呦为什么能荣膺此次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呢?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成员汉斯·福斯贝格在诺贝尔大会上指出,“疟疾等衰竭性疾病每年影响数以亿计的人,她(屠呦呦)的发现为人类提供了对抗这些疾病的强有力的新手段。就改善人类健康,减轻患者痛苦而言,她的发现对于人类的影响无法估量。”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科教处处长王忠看来,一般情况下,药物研发很难与诺贝尔奖产生联系,但屠呦呦与青蒿素是个例外。
全球每年的疟疾发病人数为1.5亿,死于疟疾者超过200万人。而屠呦呦之所以能够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青蒿素作为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另一方面,王忠告诉记者,当前国际药物研发领域面临瓶颈,投入很多,产出却很有限。因为国际社会新药研发的主流方向还是化学药物研发。“青蒿素的发现,再一次为全球新药研发提供了成果的范例和新的方向, 即从药用植物药物中利用现代科技可产生新的药物。”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更是坦言:“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
中西医结合: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就与屠呦呦相识。在他的印象中,这位研究中药的女科学家“性格直爽、坦率,我们是很好的朋友”。
“屠呦呦获奖,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现代化的重大成果的展示。荣誉属于中医药,属于中国,当然也属于全人类。”陈可冀告诉记者,“屠呦呦获奖,必将激励中国医药学界进一步促进中西医药学的结合与融汇,创新更多成果贡献于全人类。使得中国医药学界更加满怀自信心,进一步多学科交叉互补,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与方法,发展与创新中医药学,进而作出更大、更好、更有临床效果的科学成果。”
在王忠看来,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中西医结合很可能成为未来医学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毛主席曾说过: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我们绝对不能丢。如果我们加大力度开展研究,中医药很可能成为治疗一些重大、疑难疾病的重要手段。”
作为从事中西医结合事业60年的老一辈科学家,陈可冀院士始终深信并历来主张中西医要团结合作,优势互补。
“传承发展中医药,可以有多种途径或模式,都要鼓励。要发扬学术民主,发挥每个人自己的专业特长,用其所长,用多元模式,多兵种作战,促进具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并有丰富医疗经验的中医药更加灿烂辉煌,为全人类造福。”陈可冀谈到。
媒体链接
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一件大好事,它是诺贝尔奖大门对中国科学家的一次真正开启。中国正疾步走在现代化的路上,我们的经济、科技和思想积累都有了相当的厚度,未来一些年中国各个领域都可能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的强者和大师,不寻常的机会向着中国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走来。——《环球时报》
屠呦呦获诺奖,在中国科学史上是个重要节点,其轰动效应已溢出了科学界,引发争论是必然,也非坏事。它背后的众声喧哗,源于人们情绪的开释,也会终于科学认知层面的观念磨合,而这也是其意义的延伸。——《新京报》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是中西医完美结合的成果。中西医都是人类的文明成果,对人类健康的贡献都是有目共睹的。今天,我们要做的是,充分认识中西医各自的价值,将两者结合起来,而不是一味地作没有意义的辩论。——千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