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者,自己的职业就是解救病痛中的人,自己的价值和幸福感就是建立在帮助患者脱离病魔的阴影之上,医生要学会体察患者的痛苦,懂得与患者共患难,而不只是注重医学技术的应用。
终生没有留下鸿篇巨著的张孝骞大夫,缘何能成为中国首批学部委员(院士)之一?终生没有婚育的林巧稚大夫,为何会被称为“万婴之母”?这些“大医”并非只因医术精妙而被人铭记,更因他们即使见多了病痛、生死,仍将每一个生命视若珍宝。
北京协和医院张之南教授曾说过,要从身边的人和事,一点一滴地感受什么是患者的关心、爱护和同情心,什么是奉献和敬业,而不是思想课、口号和标语。
行医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医学的使命决定了医务工作者在步入医学殿堂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和人文精神密不可分,而且相伴终生了。《论语》里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是儒学的核心,可以激发向善是管理的本质,“行不言之教”,医院的管理者要以文化人,以身示范。医院的人文管理最根本的就是人文的教化,将员工内心的善意激发出来,提升其境界,增强其责任心,让每一个员工都将“仁爱”圣火点燃,在日常的每一个细节中呈现对患者的关爱和尊重。
医院管理的终极目标是要把医院建设成人人都具有共同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组织。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克·鲁克指出,管理实践必须致力于创造和维系健康的组织,使人能够在其中找到存在的意义。人们希望能够为了一项事业而工作,而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工作。
我们常常把太多的时间花在路上,而忘记了为什么要走这条路。《道德经》中,“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和《论语》一句话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医生不要把太多的时间花在路上,而忘记了为什么要走这条路,一定要做有修养有理想的大医,建设有信仰有温度的人文医院,让儒学在中国医界光大,并推动儒学走向世界医学。
(本报记者任艺根据“第二届儒学文化与医学人文高峰论坛”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