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7-05-11 总第500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7-05-11 总第500期
返回上层

总第500期

发布时间:2017-05-11

呼吸专栏

标题导航

传统 创新 华丽 独特

发布时间:2017-05-11来源:《医师报》作者:陈惠 宋箐  阅读: 568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3位院士、11位外宾、150名全国各地专家带来了精彩讲座,让2000名全国参会代表“一饱耳福”,共享盛会。

4月28日,首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在上海开幕。有上海市医学会百年沉淀之基,有多届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专科分会成功办会之经验,整合上海呼吸和危重症学界之力量,首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彰显其传统而又创新,华丽而又独特的一面。


钟南山院士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呼吸医师的科研要解决临床问题

钟南山院士从科研的核心、目的、途径、重点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对“呼吸医师的临床科研”进行了诠释。他认为,有发现发明,并做出论文获奖,只能称为“创意”;引进仿制,转变成了经济社会效益,只能称为“创建”;有发现发明,并将发现发明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才能称之为“创新”。

科研的目的是能解决临床诊、治、防问题。以咳嗽为例,咳嗽是门诊患者求诊的最常见症状,慢性咳嗽(≥8周,胸部 X线正常者) 是各类咳嗽中最棘手的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全球首个多中心研究,明确了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为慢性咳嗽常见病因。钟院士团队则经过研究,首次提出EB是独立的疾病,诊治与哮喘有区别 (Lai KF,  Chest 2015;148:887),有针对性地解决了这类患者的治疗问题。

钟院士强调,要通过转化医学,有诊治价值理念或技术,讨论不完整有缺陷的研究,改良技术针对靶点,最终实现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实践的相互转化。以青蒿素治疗疟疾为例,1971年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中发现青蒿素的提取办法,进而进入临床实践,再将问题反馈。1974年罗泽渊教授改进青蒿素提取工艺,此后李国桥教授等研制了4代青蒿素复方药物,最终解决全球范围内疟疾患者的治疗。

钟院士指出,研究要紧扣临床问题,基础临床并重,适时实现相互转化。而且,当代医疗模式的发展应呈现5P模式,即预测性(Predictive)、预防性(Preventive)、早干预(Pre-symptomatic )、个体化(Personalized)和参与性(Participatory),实现早期预防、早期干预和因人而异。

在人才培养方面,当前普遍将现代临床医学专家分为临床型和科研型,钟南山院士则认为,应在临床培训的基础上,加入专项课题,让临床型人才向临床研究型发展;而以专项课题为主的科研型人才,可以朝着两栖型发展。钟院士特别指出,由临床医学、基础研究、医学统计、网络平台、数据库和产学研人员构成的团队,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呼吸专业研究团队。


王辰院士  中日医院

队列是多元慢性致病重要的研究方法

王辰院士在报告中指出,慢性疾病是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2012年,全球慢性疾病导致总死亡人数达3800万,其中10%死于慢性呼吸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将心血管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疾病、糖尿病与代谢性疾病列为全球四大慢病,而不是三大慢病。”王院士强调,但我国的大部分文件中,慢性呼吸疾病常常被忽略。

王院士以慢阻肺为例,介绍了慢性疾病的典型多元慢性致病过程。多元表现在内因、外因、内外因相互作用致病,而慢性体现在未病-渐病-发病的漫长过程,且居主导地位的致病因素与机制可能有所改变。

“队列研究是多元慢性致病重要的研究方法。”王辰院士指出,经典的队列研究包括Framingham研究、英国男性医生队列等。

“我国已建立了多个大型社区人群队列以探讨危害国人健康的各类重大慢性病的致病因素、发病机制及流行规律和趋势。”王院士介绍,如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中国成人肺部健康队列研究、泰州市健康人群队列、东风队列、大庆队列等。

近年来,慢阻肺的防治工作逐渐受到政府的重视,“十二五”期间启动了一批针对慢阻肺防治研究的重大科研项目,构建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和综合防治研究基地及研究协作网,多家医疗单位建立了慢阻肺的专病队列。这些工作为在“十三五”期间开展针对慢阻肺的全国多中心参与的大型队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院士指出,在我国前期已经建立的多个大样本人群社区队列以及慢阻肺专病队列的基础上,通过统一标准和规范,系统整合人群社区队列和临床队列,完善以慢阻肺为中心的慢性气道疾病发病前信息与发病后临床特征与诊疗信息的收集,建立样本库,进行长期随访,构建可开展预后研究的随访数据库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组学研究,将有助于识别与慢阻肺发生、发展、预后有关的生物标志物,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慢阻肺的新药物,为建立基于生物标志物指导的慢阻肺精准治疗策略奠定基础。



瞿介明教授  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上海医学会呼吸分会:群贤毕至  东方灿烂

大会开幕式上,瞿介明教授将上海医学会呼吸分会的发展分为历史篇、传承篇、展望篇作了介绍。

历史篇 上海医学会成立于1917年,而防痨协会成立于1933年10月21日,积极举办防痨演讲和展览,劝止吐痰运动,发行《防痨》杂志。在结核病防治阶段,上海肺科奠基人吴绍青教授;结核病向现代呼吸病转化阶段,李华德教授,邓伟吾教授,钮善福教授,黄绍光教授,徐昌文、廖美琳、何国钧、肖和平教授做了突出贡献。

防痨协会在肺部感染,肺功能检查完善和推广,介入技术,肺癌诊治,睡眠呼吸暂停,慢性气道病,建立哮喘之家方面,做出开创性工作,为后来的呼吸疾病防治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而这些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成为上海一代呼吸学者共同的回忆。

传承篇  白春学、周新、瞿介明教授继承了前辈的优良传统,继往开来,勇于开拓临床技术,在肺癌早期诊断、靶向治疗,结核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肺部感染、肺部真菌感染,有效遏制耐药菌,呼吸介入、呼吸睡眠、肺循环、职业病棉尘肺、哮喘、机械通气等方面做了诸多创新和发展。

瞿介明教授表示,学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投身医疗救灾救援;在学术传播上,整合全市呼吸科资源,组织国内外会议,联系华东地区六省一市,开展肺部感染、肺心病、间质病等协作组和年会。协会特别重视新生力量,专门组织华东地区中青年学组会议。

为让更多患者受益,学会专门设立了区县级学组,携手基层医生,一起开展呼吸疾病防治工作,造就了一支二级医院的学术队伍,提高基层医疗水平。

在研究方面,上海呼吸界积极参加全国性研究,如PEACE研究、慢阻肺流行病学调查、H1N1临床特征研究等。2016年牵头全国同行,制定我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指南。

展望未来篇  瞿介明教授说,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是上海市呼吸专科医生的共同学术家园,要将其打造为“联志、联术、联谊、联情”的平台,搭建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舞台。今后重点发展方向是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以回答临床科学问题为导向,开展临床研究和重大疾病临床基础研究。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百川归海,东方灿烂。”瞿介明教授最后用一首诗结束了他的报告。

(下转第21版)

微信图片_2017071310262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