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宋攀)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乔岩写的一篇辟谣心脏支架可怕的科普文章——《心脏支架手术那些事:揭秘支架的发展史与手术全过程》在网络中热传。
文首称,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信谣文《可怕的心脏支架》,拒绝植入支架耽误治疗险丧命。
在此情形下,乔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冠心病为什么要放支架?”、“支架是什么样子的?”、“支架是如何置入心脏的血管?”等几方面进行了简明扼要的科普;此外,还从支架发展历史,针对性地对谣文中提到的“支架手术是国外淘汰技术”谎言进行了揭穿。
记者发现,《可怕的心脏支架》或是一篇重新被炒作的“商业”文章。早在2013年,《可怕的心脏支架,让我们重新认识缺德手术!》便在网上热传。
“(支架手术)在国外是垃圾,中国人拿过来还当宝贝。而且还有人去走私,因为这个东西在中国是暴利,医院也特别喜欢患者做这个手术。”
“我用王XX博士的生物电共振疗法,只调理了11天,就让这个人可以下楼买菜了。根本不需要什么支架什么的。我希望大家真正了解这些知识,不要不明不白地送掉自己的性命。”……谣文言语“诚恳至极”,除非专业人士,普通百姓容易上当受骗。
时至今日,伪科学之所以仍大行其道,虽与监管乏力有关,但关键在于不少国民虽然有颐养天年、祛病延年的主观愿望,实践上却并不具备较高的辩识能力和较高的科学素养,而这一点,显然与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如果科普文章的撰写者或从事相关科学基础性实验的人员失去了辟谣的动力,我们怎能期待各种各样的伪科学、旧巫术、新迷信不在当代中国“应运而生”乃至愈演愈烈呢?
——网络评论员王志顺
正如医生乔岩在文首所言,微信谣文的危害竟之大之广,实在有必要进行科普。在中国,一篇有价值和影响力的医学科普文章往往初始于医生内心职业精神的驱使。然而,要写好一篇科普文章,除了“精神”之外,还需要“硬笔头”。在网络传播时代,立意、标题、文章结构、文风等都会影响科普效果。正如,乔岩的文章在文首便用一实际发生的危害,很好地阐释了谣文的后果,引发了读者的兴趣。
——本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