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5-09-03 总第420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5-09-03 总第420期
返回上层

总第420期

发布时间:2015-09-03

维权专栏

标题导航

应对暴力 不能单靠反击或躲避

发布时间:2015-09-03来源:《医师报》作者: 刘凯  阅读: 501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职业”一词,在汉语言语境中,多解释为“职分应作之事”。而马克思·韦伯认为,职业至少含有“上帝所安排的任务”这样一种宗教概念,并进而引申出了“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上帝应许的唯一生存方式,是要人完成个人在世俗生活中被赋予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

医务人员被“神化”了

对于医师所从事的是医疗这个职业,在以西医主导的当下,无论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相关宣传部门,还是医疗行业中的广大医务人员本身,均认可并接受这舶来的新教伦理中与“神性”有关的部分,进而以“白衣天使”自诩(或被标签)、将“救死扶伤是医师的天职”挂在嘴边(或被有意无意的灌输),貌似集体忘记或集体无意识忽略了新教产生的经济基础,以及新教教义对在完成天职的同时,对拥有财富的认可态度——将与“神性”相对应,且为“神性”基础的“世俗性”丢弃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绝大多数患者(患方),并未接受此种理念。冲突不可避免的发生,归根结底在于理念、认识与价值观的不同。

“白衣天使”这个符号已深入人心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将医务人员是“白衣天使”这美好的比喻(类比)挂在嘴边?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在从事这一职业时,被前述比喻或类比的形象符号化?

确定这种符号化是否深入人心,论证极其简单:一是看别人指责你时,是否会拿你与你所属的职业的符号化的形象进行比较;二是看别人赞扬你时,是否会用你所属职业的符号化的形象来类比你个人或你所在的群体;三是在你谦虚的时候,是否会将言辞指向你所从事的职业的终极或崇高目的,进而将此种终极或崇高目的与所属职业的符号化的形象联系起来;四是在你受委屈尤其是来自于患方的委屈时,在你想到“白衣天使”这个词语时,你有无精神恍惚、恍若隔代或有一种深深地、很黑色幽默的感觉?!

当你遇见前述任何一种情形时,都足以说明这一形象化的符号已经深入人心。

反击程度与躲避方式有待探讨

在被人打的同时反击,被人骂的同时对骂,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是本能的反应。不同之处可能在于,因社会阅历的不同、自身素养的高低、学识的多寡、口才的好坏、当时心情或心境的优劣、现实场景的变换、周边人(群)对己的意义等各种因素的交织,会造成自身反应的快慢不同、反应程度的不同、反应的方式不同,当然还存在着是否将内心的反应外化为行为以及何种行为或言语以及何种言语的不同。

因此,反击或是躲避本身不成为一个问题。问题在于,将多重因素与反击或躲避这种行为本身交织在一起,人为地赋予了其复杂的意义或背景或情感,以深邃或广博的目光透过此种再普通不过的行为本身,去寻找根除此类问题的路径或方式。由此,问题复杂化了!

除前述思维路径外,还可运用很多方式分析、探讨人文的、伦理的、经济的、道德的方式等。但这些已有的或可能有的探讨模式或思维路径,在一定时间维度内,仅在应然层面具有意义。

反击还是躲避,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如果真要是有问题,问题也在于反击的程度与躲避的方式方法上面。

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下期讨论。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