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宋攀 陈惠)“一个小小的医用APP,一个小小的医疗平台搭建,你就会发现自己与患者更近了,效率更高了。”“医疗旅游已经成为未来经济新增长点和重要支柱性产业。”“商业保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有很大的发展空间。”5月28日~6月1日,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京交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移动医疗、医疗旅游、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成为本次京交会医疗服务板块的亮点。
移动医疗提高管理效率
慈铭奥亚健康管理医院总裁韩小红在京交会中国国际医疗与健康保险服务推介会上表示,“不去迎合移动医疗科技的发展变化,就会被颠覆。”然而就在一年前,她还“坚信”医疗是医生和患者在线下进行的服务,任何商业都难以渗透。
为何韩小红对移动医疗的态度有了180度大转弯?这源自于她亲身体验到了移动医疗的便利。据韩小红介绍,在脂肪肝患者管理过程中,医生运用可穿戴设备对患者的跑步和膳食进行跟踪,根据跟踪结果进一步与患者互动,做出科学指导,这一线上服务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同等数量的医生可以管理更多患者。
“医生要改变埋头干活的习惯,要打破固有思维模式,放开视野,通过学习积极主动地迎合移动医疗带来的变化。慢慢地在其中寻求角色定位。”韩小红表示。
从战略层面促进医疗旅游发展
医疗旅游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我国正处于萌芽发展状态,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据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陆军介绍,国际医疗旅游强国通常准确定位市场,丰富医疗旅游产品,同时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我国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但国际旅游仍处于刚起步阶段。
中国国际医疗旅游联盟常务副主席、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刘庭芳教授分析,目前我国医疗旅游主要是方向不明确,缺乏基本行规;中医药旅游是中国医疗旅游的特色产品,但远未形成规模并与现代医疗手段相结合的机制;对国际医疗旅游的定义和意义认知度尚未明确;面对周边国家地区及全球国际医疗旅游热发展的挑战,我国没能从战略高度主动应对与全面规划。
“医疗旅游已经成为未来经济新增长点和重要支柱性产业。”刘庭芳建议,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旅游管理部门牵头建立多部门合作管理机制,从政府、产业和学界三个纬度将医疗旅游提高到战略层面;制定准入体系、运营流程、评价和监管体系,放宽政策,支持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开展国际医疗旅游服务,加强管理和服务人才培养,创建中医保健国际医疗旅游品牌。
多股力量促使商业保险进驻医疗行业
“社保标准太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生选择治疗方法及药物,给医生临床工作带来困惑。商业保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有很大发展空间。”在京交会中国国际医疗与健康保险服务推介会上,北京医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许朔道出了对商业保险的期待。
其实,不仅是医务人员,国家、健康管理机构、保险机构也都在呼唤商业保险进驻医疗行业。中国保险学会副秘书长张领伟透露,中国保险学会去年制定了一个大病保险内参,国务院对此非常重视。最近中央有关领导还做出专门批示,要求保险业深度参与医改全过程。
慈铭奥亚健康管理医院董事长胡波表示,商业保险进驻健康管理机构,是高端医疗获得大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通过商业保险的付费机制,才能让更多人有机会享受到健康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