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6-09-15 总第469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6-09-15 总第469期
返回上层

总第469期

发布时间:2016-09-15

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消化内科:技术科研比翼齐飞迈新高

发布时间:2016-09-15来源:《医师报》作者:董杰 张雨 杨萍 江丽波   阅读: 583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在人们的概念里,消化内科很普通,甚至有人认为是没有高精尖的技术性可言。而在记者的采访中,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哈市一院”)消化内科一病房主任李春明讲述了一个真实病例,让我们对消化内科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

消化内科一病房曾接收过一位年逾90的胆囊管结石高龄患者,在进行内镜手术前,老人却突然变卦不肯做手术。原来老人以为医生会对其开刀手术,心里非常害怕。医护人员跟老人耐心解释,内镜手术不需要开刀,而且是无痛手术,并向其介绍了其他成功案例。后来,老人终于同意手术。手术很成功,恢复得也很好,老人和家属交口称赞。

面对如此高龄的患者,消化内科一病房用自己的实力,不仅经受住了患者对医生信任度的考验,更经受住了对医生技术、心理和坚定自己能做好的信念的考验。

从最早开展镜下诊断到不断创新技术

“如果把科室比作一个传动设备,新技术就是滚轮,是内生动力;医务人员是传动带,直接与患者接触,要帮助患者解决病痛;而患者则是需要搬运的珍品。滚轮、传动带、珍品,每一个都不可或缺。开发新技术、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哈市一院消化内科一病房主任李春明如是说。

哈市一院消化内科是哈尔滨市最早从事消化专业的临床科室,也是黑龙江省内最早开展内镜下诊断治疗技术的科室之一。经过几代人付出,目前已发展成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化专业队伍,成为哈尔滨市领军人才梯队。经不断发展壮大,已细化为消化内科一病房和消化内科二病房。

2004年,李春明接过老主任张兆文的担子,引领科室不断发展,如今已有12年的光阴。作为带头人,他在哈尔滨市率先开展用以诊断早期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色素内镜技术、内镜下消化道出血止血技术、胃肠道肿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胃肠道肿物的黏膜剥脱术、消化道良恶性狭窄气囊扩张术等,而这些也成为整个科室的灵魂与榜样。

作为团队领导者,李春明认为,把握科室发展方向尤为重要。“科室工作重点是不断开展新技术,因为技术是科室的根本,没有新技术,医疗质量就难有更好的保障。教学和科研任务也不能丢,我们鼓励各级医生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因为科研能反映一家医院的学术地位。”李春明表示,他的目标是将科室发展成为黑龙江省医教研重点科室,用赤诚之心、精湛医术回馈冰城百姓。

科有特色  人有专长

在院领导班子的引领与倡导下,消化内科十分注重人才梯队建设,使得科有特色、人有专长。每个科室有10余名医生和10余名护士,多为硕士以上学历。整个团队以年轻人为主。科室有计划地送年轻医生进行专项进修,不断吸纳新技术,提高整个科室的含金量。

消化内科一、二病房,各自都有自己的技术特色和科研专项,每年都会获得多项省市新技术应用奖,达省内先进水平。2008年,消化内科联合普外科被评为哈尔滨市医疗卫生系统重点学科;2011年,被评为市级领军人才梯队;2012年,被确立为哈尔滨市消化内科及消化内镜质量控制中心。2014年,还得到了北京友谊医院多位全国知名专家的技术支持,成立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哈尔滨诊疗基地”。

消化内科二病房,在主任何英博士的带领下开展的诸多技术,均居黑龙江省内领先地位。如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消化系中、晚期肿瘤,重症急性胰腺炎,肝硬化等疾病的诊治,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消化道肿物切除术、异物取出术、止血术、消化道狭窄气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胆总管取石术及内镜下胆管支架置入术等,超声内镜以及胶囊内镜检查小肠疾病技术等。

医疗、科研、教学齐头并进,兄弟科室相辅相成,使哈市一院消化内科的技术水平又迈向了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