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9~12日,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心血管大会(CSC2016)暨2016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CIC2016)在西安举行。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葛均波院士介绍,CSC2016首次设立了精准心血管病论坛、代谢心血管疾病、危重症以及护理和康复论坛;关注从基础到临床的建设,旨在促进基础转向临床的实现。此外,与会专家就ESC最新的指南、最新的论点在本次大会上进行了深度交流。
葛均波院士指出,放眼未来十年、二十年以后的学科发展,青年医师的培养非常关键。青年医师是学术界的未来,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具有创新性,思维较少受到观念束缚。我们应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在国内外的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这样更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促进国际交流,使中国心血管医学能够融合到国际心血管发展的潮流中。
高润霖:冠心病介入的变迁与创新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介绍,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经历了四个里程碑的过程:1997 年开展了第一例 PTCA,但仍有 30%~50% 的再狭窄率和急性再回缩率。1998 年开始了金属裸支架治疗的时期。2011-2013 年开始了药物覆膜支架,但可以引起晚发血栓。而可吸收支架则为第四个里程碑。
高院士表示,生物可吸收支架是新的治疗选择,可分 3 个阶段起作用,像药物覆膜支架一样,可吸收支架提供了良好的血运重建,同时通过重构自然血管进而改善长期预后,因没有金属残留而成为患者首选。置入可吸收支架后,在 0~4 个月时起支撑作用,防止再狭窄;4~12 个月逐渐吸收,防止重构。12 个月之后支架可完全吸收。
ABSORB Cohort A 的一项研究显示,2 年时血管近端、远端再现的血管舒缩现象以及接受治疗的病变对麦角新碱或乙酰胆碱的反应证实血管的反应性已恢复,并且对血管活性刺激物的生理反应可能重新出现。
高院士强调,可吸收支架较早期支架血栓发生率较高,但无统计学差异,与介入操作相关性更大,超过器械本身因素,如支架贴壁不良或扩张不充分,在<2.5 mm 血管中使用及患者选择等。因此应遵循规范化置入流程:充分预扩病变(1:1 非顺应性球囊,±切割球囊等);正确选择器械尺寸(直径、长度、重叠);使用非顺应性球囊进行常规高压后扩张;自主选择是否使用腔内影像设备确保支架充分扩张、贴壁及病变覆盖。
ABSORB 系列研究表明,可吸收支架1年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媲美最好的药物涂层支架,全因及心原性死亡率、心梗相对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介入术者应该更关注优化 BRS 介入操作手法的经验积累,谨慎选择患者,以提高患者的获益。我们也应该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创新科技,可吸收支架是冠脉介入的第四个里程碑,BRS 绝不仅是一款新支架,更重要的是治疗理念的改变。”高院士总结时说。
韩雅玲:中国PCI指南首创中国特色质控体系
“指南首次提出建立中国特色质量控制体系,提出最新的EuroSCOREⅡ和SYNTAXⅡ危险评分系统。”沈阳军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表示。
韩院士介绍,《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是在2009年和2012年中国经皮冠脉介入(PCI)指南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近年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参考最新ACC/AHA及ESC等权威国际学术组织发布的相关指南,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观点的基础上编写而成。
韩院士强调,相较于以往PCI指南,血运重建策略选择需要临床医师特别关注:(1)稳定性冠心病以冠状动脉病变直径狭窄程度作为干预的决策依据;(2)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首次推荐应用高敏肌钙蛋白检测作为早期诊断工具之一,并根据患者的GRACE评分判定的危险程度分级、确定治疗策略;(3)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强调减少时间延误是实施STEMI再灌注治疗的关键,应尽量缩短首次医疗接触至PCI和FMC到医院转出的时间。首次提出血液动力学稳定、合并多支病变的STEMI患者,可择期或同期完成非梗死相关动脉的PCI。
霍勇:中国证据 国人特色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介绍,经过20余年的研究发现,在高血压基础上,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高、叶酸(FA)水平低和参与HCY代谢的关键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677TT基因型比例高是我国卒中高发的最主要原因,并在基于中国人群自身特点而提出“H型高血压”的概念。
霍教授指出,根据东西方差异,首次提出并验证降压联合补充叶酸可显著降低我国新发卒中风险,并将其确定为适合我国高血压人群精准的卒中一级预防手段。同时,确认叶酸剂量在0.4~0.8 mg即可达到显著的预防卒中效果,而补充叶酸在降低卒中风险的同时不会增加肿瘤的风险。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霍教授研究团队于2008年启动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卒中一级预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中国卒中一级预防研究”(CSPPT)。结果证实,与单纯降压相比,降压联合补充叶酸可以进一步降低新发卒中风险21%,研究结果于2015年发表在 JAMA 杂志。
霍教授表示,根据CSPPT研究数据,进而提出了结合高血压患者HCY水平、叶酸水平和MTHFR基因型的危险分层进行中国卒中精准一级预防策略。CSPPT研究采用MTHFR基因型(CC、CT、TT)分层后再随机的方案。结果显示,在低叶酸的CC/CT基因型患者中补充叶酸的疗效更加显著;而TT基因型的患者可能需要补充更高剂量的叶酸才能获益。研究开辟了精准医学应用于卒中危险分层和一级预防的先河,即结合高血压患者HCY水平、叶酸水平和MTHFR基因型的危险分层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