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调研结果对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康体检模式的思考做出很大贡献,希望能为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哈尔滨市儿童医院青春期医学专科于泓主委强调。
调查显示,公众对于儿童青少年健康主题内容知晓率较好;性器官的发育是绝大多数受调者认为的青春期标志;影响成年后的性功能和生育能力是绝大多数受调者关注重点,健康体检内容亟待添加;85%的受调者认为,专业医生检查性器官更准确;59%的受调者未收到过有医生印章综合评价的健康体检状况报告;而73%的受调者重视孩子的健康体检。另外,调研还显示,儿童青少年健康体检应回归专业医院来实施。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洪萍副秘书长、北京儿童医院青春期医学专科主任闫春梅教授,《医师报》执行总编辑张艳萍以及20余家媒体出席了本次会议。
调研数据量较大 科研价值较高
“发起这次社会调研旨在了解公众对儿童青少年健康体检内容和体检场所的认知情况。本次调研表明,我国公众对青春期的认知度较高,包括性发育、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但是儿童青少年健康体检的重点内容却忽略了这三大问题,性发育几乎在健康体检里不包括,在体格检查中没有任何涉及。”于泓主委介绍。
“此次调研,医生参与度较高,结果真实可靠,科研价值较大。”于泓主委说。
调研于2016年8月18~30日在5家媒体线上进行,为期12天。收到问卷42 404份,问卷共24个题目,由单选和多选题组成。
青春期年龄应为10~24岁
正常青春期年龄是多少岁?调研中39.67%受访人认为青春期是12~18岁。
于泓主委表示,青春期发育是发育年龄加发育过程,青春期是性发育+生长发育+心理行为发育。正常青春期年龄是10~24岁,仅16%的受访人有正确认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正常青春期年龄是10~24岁。正常青春期的起始年龄是第二性征开始显现,结束年龄是心理行为发育接近成熟。
为何是24岁?于泓主委表示,肾上腺皮质是出生后几乎最后完成发育的组织,通常在24岁完成。另外,心理行为发育在学校环境下和在社会环境下成熟度差异巨大,心理行为发育落后于躯体发育。她强调,正常青春期发育起始年龄是第二性征开始显现,结束年龄是心理行为发育接近成熟。
此外,调研显示,公众对性发育对成年后影响的认知还显不足,对性发育还将影响衰老和寿命的认知和理解度较低。
过半人呼吁教育与卫生部门联合进行健康体检
“这次社会调研的一个重点,就是健康体检应归哪个部门管?”于泓主委指出,可喜的是53%的受调者认为应由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进行健康体检。
当下,儿童青少年健康体检多在教育部门完成。医疗部门参与的健康体检少之甚少。建议由教育部门负责教育和负责组织,然后由卫生部门作为医疗主体去具体实施。
医疗行为的主体是医院,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健康体检的模式是1985年开始实行的,学校是主要的体检场所,中小学生健康保健所是辅助场所。儿童青少年健康体检属于医疗行为,实施场所应该是医院,52.8%受调者认为专业医院是健康体检的首选场所。
于泓主委表示,在未来,希望中小学健康保健所并入妇幼保健系统,来继续完成儿童青少年健康体检工作。她说:“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完善儿童青少年健康体检的内容,使体检体系更科学,所查结果更可靠。”
不要出现青春期逆反后再进行教育
调研中普遍认为儿童青少年体检中应增新内容,64%的人认为需要增加骨龄发育,69.67%的人认为需要增加心理行为发育的内容。“千万不要在孩子出现青春期逆反后再教育,这个时候已为时过晚。” 闫春梅教授感慨,目前儿童青少年的青春期相对提前,从中学开始青春期教育,则相对滞后。“希望不仅要将青春期教育提前,还要强调有效教育。”
洪萍副秘书长表示,青春期是发育最关键的时期,也是被忽略了的时期。希望医师能够用专业的知识来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也希望学校、社会、家庭三方来帮助青少年成长。教师做好前期教育工作,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张艳萍执行总编辑说,这是关于每个家庭、社会的事业,需要专家们力量、媒体力量共同去推进。希望健康体检随着社会物质、精神、文化等的回归,希望体检回归医疗,更好地解决儿童青少年体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