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多少悲情故事在ICU内外不断上演,若不幸成为当事人,不论是躺在或站在ICU内外,你都会深切体会到什么是无助。作为医者,面对他人苦难,我们将如何自处?又如何让ICU不成为“信息孤岛”?
周末去探望朋友,见面后吃惊不小。平日里,朋友是那种很讲究,能把日子过得精致无比的人。眼前却一派萧瑟荒凉,悲伤弥漫,眼睛里一点光彩都没有,这一切源于朋友的儿子发生车祸,住进ICU。
因为ICU绝对封闭,朋友夫妇在ICU外走廊搭个临时简易的坐的地方,这也是他们的“家”,两人轮流值守等“消息”。我们席地而谈:“这一切突如其来,完全意料之外,简直塌了天”,朋友的抽泣将我们带入一个残酷话题。“医生告诉我们孩子的病很重,也签了病危通知,如果孩子有个三长两短,我无法确认自己还能不能活下去。”
朋友及其家人的不幸,触及了我的心灵痛点,让我们窥见了一个真实的ICU外围现场,也从不同角度给我们提供了思考的视角。
我们关注疾病、关注技术、关注患者,却忽视了患者家属。他们在亲人的重大疾病和死亡面前往往形单影只,心灵、尊严皆无处安放。一些力所能及的微行动,些许抚慰,些许点醒,些许便利,或可帮他们去承受、去走过这段艰难的历程。总体来看,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给ICU患者家属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既避寒,又让他们有尊严的舔舐伤口;二是,关注点从“外在行动”向“内心行动”延伸,将更多的聚焦于“家属思维”。可以通过三个层面进行沟通。
窗口时期 此时人的感情起伏过大,心理焦虑极速上升,是一道大坎。医者主动释出关怀,有时,你不必多说,特殊场合下,用动作,用眼神,拍拍肩膀,握握手,都是一种力量。
胶着时期 此期要深谈,对于家属们而言,无助的时候更无助,很难说得清那究竟是付出还是煎熬,极易产生绝望感。深谈引发深思的触点多,信息量大,也会让绝望的心灵产生情感链接,安慰感会油然而生。
日常沟通 这是一个糅合家属配合和医生责任的过程,合理的人文不但能增加医患之间的粘性,也为医患和谐打开一扇窗。如果ICU设置专职人员,每天上午、下午、夜间下班前,半小时沟通会,通报信息、解疑答惑。这样的人文可能更有质感。
当下环境,谁人都有可能面临不幸,因此,我们必须换位思考,如果站在ICU门外的人是你我呢?当苦难降临时,人与人之间的那份互动,尤其是医患互动,一定会是一种有效的力量,甚至是一种支撑这个家庭继续前行的力量。因此,不管我们用哪种方式表达关注,这背后的推动力都是最真实的,也是医学的价值,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