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慢性肝病中,纤维化程度与进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及相关并发症的危险性密切相关。肝活检组织病理学一直被当作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的金标准,但也存在取样误差、病理医生之间判读不一致、有一定创伤性而不便于反复检查等局限性。为克服以上问题,近年肝纤维化无创诊断评估得到了快速发展。
目前仍以血清学模型和瞬时弹性测定为主
目前常用的无创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基于血液检查指标的血清学肝纤维化诊断模型,以及瞬时弹性成像(TE)、声辐射力脉冲成像/点剪切波弹性成像(ARFI/pSWE)、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和磁共振弹性成像(MRE)等影像学肝脏硬度指标,后者又以瞬时弹性成像应用最为广泛。
两类方法各有优缺点,血清学模型应用广泛且重复性好,但无法区分中度纤维化,对肝硬化的诊断效能也不及TE;TE快速、简单、安全,因而应用广泛,但它受炎症影响较大,也无法对有腹水及病态肥胖者进行检测。
在判断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分期中的应用
病毒性肝炎
血清学标志物和TE用于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分期的评价均已得到验证。2015年欧洲肝病学会和拉丁美洲肝病学会联合颁布的指南推荐,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应采用不同的诊断路线图。对于慢性丙肝,首先看血清指标和瞬时弹性是否一致,若不一致且无法判断其原因,应行肝穿刺活检。对于慢性乙肝,应根据ALT升高倍数进行判断和相应处理,对ALT正常的慢乙肝患者,TE对肝纤维化有很好的诊断效能;对伴ALT升高的患者,结果判读应更谨慎,对ALT >10ULN的患者不推荐行TE检测。
其他慢性肝病
血清学标志物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尚未得到充分验证,对无创技术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应用也没有明确推荐意见。
在监测疾病动态变化和判断临床结局中的应用
目前临床研究表明,血清学标志物尚不适用于评估抗病毒治疗后肝纤维化的逆转。TE可用于监测抗病毒治疗期间肝纤维化的改善情况,但在预测未来肝组织学肝纤维化变化方面,尚需更多临床研究证据支持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无创检查特别TE检测技术,对于肝硬化患者的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但TE并不能代替肝静脉压力梯度测定,也不能完全代替上消化道内镜评估静脉曲张。此外,有研究表明,基线时肝脏硬度值越高则未来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越大,但尚需更多数据支持才能将其整合到常规监测项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