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代谢性肝病是指由基因突变所引起的肝脏代谢障碍性疾病。其种类繁多,包括铜代谢病、铁代谢病、糖类代谢异常、脂类代谢异常、蛋白代谢异常和氨基酸代谢病等,在成人相对较为常见的是Wilson's病(肝豆状核变性)和遗传性血色病。
Wilson's病
Wilson’s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缺陷病,其致病基因定位于13号染色体,已发现编码具有ATP酶活性的铜转运蛋白基因的多种突变。由于该基因突变,肝脏分泌铜的功能发生障碍,导致铜在体内蓄积,主要表现为肝炎/肝硬化、眼角膜铜沉积K-F环和锥体外系症状等。
美国肝病学会2008年Wilson病临床指南建议,对疑诊Wilson病者均应检查有无角膜K-F环(裂隙灯检查)、血清铜蓝蛋白和24 h尿铜;若3项检查均阳性,可诊断为Wilson病;若3项检查均阴性,可除外Wilson病;若只有1~2项阳性,则应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肝组织铜含量测定,必要时进一步行ATP7B基因检测。本病如能在发生肝硬化或至少在肝硬化失代偿前做出诊断,经过积极治疗包括低铜饮食、螯合剂(青霉胺)、锌制剂等,可取得较好效果,但应终生治疗。对于发现较晚或经内科治疗无效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或有急性肝衰竭患者,应考虑接受肝移植。
遗传性血色病
遗传性血色病是由于铁调节相关基因突变导致铁代谢异常。本病可引起铁在器官组织过度沉积,通常累出现及肝脏、心脏、胰腺及性腺、骨关节系统等,导致肝硬化、心肌病/心律失常、糖尿病、性功能障碍、骨关节病变等严重并发症。根据基因突变类型,分为1型(HFE基因)、2a型(HJV基因)、2b型(HAMP基因)、3型(TfR2基因)及4型(SLC40A1基因)。文献报道,欧美人群最常见的是HFE基因C282Y突变导致的1型血色病,而我国血色病患者则未见C282Y突变报道。其诊断标准是血清铁蛋白和(或)转铁蛋白饱和度增高、核磁示肝或脾铁过载,和(或)组织器官损伤,并且除外继发性铁过载的因素,铁调节相关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肝活检可用于确诊患者的预后评价,发生肝硬化的患者,应加强对肝癌的监测。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放血疗法。
我国遗传代谢性肝病单一病种患病率低,但因人口基数达,总患病人数仍不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于2015年启动中国遗传代谢性肝病注册研究,旨在通过建立多中心注册网络,以期获得我国遗传代谢性肝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同时积极寻找和鉴定热点突变位点,明确基因突变位点的功能机制,建立遗传代谢性肝病基因筛查方法,并通过长期的随访监测,了解自然病程、评估治疗效果,优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