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计委组织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专家制定了《手足口病监测试点运行方案》。试点工作于2015年10月1日启动,2016年9月30日结束,运行周期1年,将在北京、内蒙古等11个省份的11个地市开展。(国家卫计委官网)
试点工作主要是加强重症和死亡病例的监测,规范收集重症和死亡病例的个案关键信息;开展病原学监测,阐明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血清型构成及肠道病毒71型(EV-A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的基因特征;掌握暴发疫情规模和特点,为有效处置疫情提供依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制定《方案》相关配套技术文件,将于试点启动前开展试点省份工作人员培训;试点期间将收集、整理和分析监测数据,对监测系统运行状况进行评估。
【简介】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主要感染病原体是EV-A71和CV-A16,近年来CV-A6和CV-A10感染也呈现上升趋势。我国于2008年5月2日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2009年以来,手足口病在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数和死亡数排位均位列前五,给我国儿童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手足口病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同一儿童可因感染不同血清型的肠道病毒而多次发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或溃疡,手掌、足底等部位出现皮疹;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脑脊髓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出血或肺水肿、心肺功能衰竭等重症表现,部分重症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可导致死亡。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
☆用RT-PCR、荧光定量RT-PCR等方法从患者鼻咽拭子、肛拭子、粪便、疱疹液、脑脊液或尸检标本中检测到EV-A71或CV-A16等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
☆从患者鼻咽拭子、肛拭子、粪便、疱疹液、脑脊液或尸检标本中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EV-A71、CV-A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患者恢复期EV-A71、CV-A16或其他肠道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高。
☆用ELISA等方法在患者血清或脑脊液中检测到抗EV-A71或CV-A16等肠道病毒IgM抗体。
【进展】雾化吸入干扰素或改善重症手足口患儿临床表现
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手足口病一般治疗包括隔离、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重症病例,根据神经、呼吸、循环系统等受累部位不同,针对性治疗,如控制颅高压、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糖免疫球蛋白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徐艳利等开展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雾化吸入人重组干扰素α1b可用于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能显著改善重症手足口病早期患儿的神经系统表现和其他临床表现,安全性良好。(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30:627)
研究纳入3家医院重症手足口病患儿66例。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30 μg/次,2次/d,疗程5~7 d,可显著缩短重症手足口病(神经受累期)患儿热程、恢复进食时间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持续时间,明显缓解易惊和肢体抖动的持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