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倒卖医院专家号的号贩子,医院在不断治理,公安机关也一直在强力打击。从一些医院挂号大厅的情况来看,号贩子的身影的确少多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号贩子就此绝迹。最近,在一些购物网站和挂号App上,就出现了号贩子加价出售专家号的现象。号贩子转场互联网成“电商”,并声称特殊渠道提前留号,在给公众带来疑问的同时,也给打击提供了难度。
线上交易离不开线下的支撑,即便号贩子披上了“电商”的外衣,但获得票源的途径并没有发生改变。在挂号实名制下,所谓的特殊通道,一是“借名挤号”,即利用别人身份信息抢到票源,然后对外进行销售;二是内外合作控制号源——医院内部人员将号源提供给号贩子高价售出,然后彼此进行利益分成。但无论哪种模式获得并使用号源,都说明医院在管理上存在着极大的漏洞,并导致实名制流于形式。
从技术上讲,解决号贩子炒号的最好手段就是“挂号实名制”,并限制每个人挂号的次数和间隔时间。从现有的情况看,挂号实名已经实现了,却没有做到就诊实名,就诊者从号贩子手中高价购票后,尽管不是自己的名字却依然可以顺利走完就诊流程,足以说明实名制形同虚设。只要医院在就诊的过程中,对挂号信息与就诊信息进行比对,就可以将号贩子借机牟利的漏洞给堵住。
目前,针对医院号贩子的法律仅有《治安管理处罚法》,惩罚上限是15天拘留加1000元罚款,入刑的门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此外,若不解决可能存在的医院内部人员参与倒卖号源的行为,即便消灭了医院门口的号贩子,互联网的介入又会给号贩子死灰复燃的机会。唯有既打击号贩子,又约束医院,实现双向同治,才能斩断利益链条并实现源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