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团队对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我国基层医生数量年均增长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信息网络建设已覆盖全国,但面临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职业倦怠等多方面挑战。该研究发表于《柳叶刀》杂志。(Lancet.12月8日在线版)
文章指出,要应对社会不断加重的慢病负担和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我国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仍面临着多方面的重要挑战:
★我国基层医生数量年均增长5%,但教育培训和执业资质有待完善。此外,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和社保尚不足社会平均水平(图1),而职业倦怠、离职倾向和村医中的老龄化等问题尤为值得关注。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信息网络建设已覆盖全国,但信息技术在基层临床服务中的应用依然零星而散在。其中诊疗信息化系统的数据标准化和可互用性普遍不尽如人意,且有待与居民健康档案和慢病管理等数据实现交互和共享。
★各地医保对基层诊疗的报销比例普遍高于二三级医院,鼓励患者选择基层机构。尽管如此,在基层较低的报销限额(封顶线)却客观上诱导了到上级医院就诊的行为和不必要的住院需求。这给医疗系统的整合和控费造成了困难。
★尽管政府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助每年增加近30%,但仍不足以抵消“收支两条线”和“药品零差率”对其临床收入的影响。这使得一些机构转而增加了不必要的住院诊疗或注射药物使用,或直接削减了其临床服务,进而对诊疗的可及性和效率造成影响。
该研究系统查阅了近10年来相关的政府报告和统计年鉴,以及超过9700篇国内外研究文献,更深入31个省城乡地区的3602家各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集了人员、财务等10类原始资料,并完成了对2万余名医务人员和超过5万位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以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数据评价了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