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7-12-14 总第529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7-12-14 总第529期
返回上层

总第529期

发布时间:2017-12-14

中西医结合

标题导航

辨证论治的哲学基础

发布时间:2017-12-14来源:《医师报》作者:衡先培  阅读: 626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中国传统认为,“凡事皆有道”。道,即客观存在。《道德经》第21条有“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具有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内在的是“物”,外在的是“象”。物是象的内在基础,象是物的外在表征。故《道德经》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内在的“物”是不可直接认识的,但外在的象可通过视、听等来感知,也就是物的表征可测量。只有通过对外在象的感知,来推测认识物,即“以象测物”。以象测物的基础是早先的经验和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习惯。然而经验和习惯都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种认识仅相对正确,达不到完全真实。这就是认识物的“相对正确性”。

对道或物虽不能明明白白认识,却不能不去认知。物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发生作用,即“势”。有作用即得“势”,通过“象”表现出来。所以“象”是对势的忠诚反应,通过“象”就可以准确地认识“势”,即“以象测势”。

在“物灵同源”世界观前提下,“以象测势”方法论自然演化出“取类比象”方法论。这就奠定了东方方法论(认识论)的基础。“以象测势”法应用于医学,产生了“辨证”法,即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以探求疾病病机。物不同,病机可相同;物相同,病机可不同。只要辨明了可认识的病机,不可认识的物就辨明了。

因此,辨证论治是值得依赖的最可靠的疾病诊疗学理论,千百年来高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诊疗实践,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