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全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经覆盖5亿人,全人群签约率达到35%。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这离不开各级部门的鼎力支持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但是,记者调研发现,部分地区出现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一些单位“摊派”签约指标,医生护士齐动员,人人进社区下农村搞签约。还有单位干脆数据注水,大笔一挥,将几百户人口分配在一名医生身上,居民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签约”。问题是,在现有全科医生20多万名缺口的矛盾仍未解决、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仍然跟不上的现实情况下,我们的家庭医生签约率数据却屡屡“暴涨”,形势一片大好,这样“纸面上的家庭医生”再多有何用?
家庭医生模式签约的主力军是全科医生。因此,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关键不是签约了多少户人口,签约率有多高,而是我们培养或转岗了多少合格的全科医生。此外,签约率并不代表家庭医生的任务就完成了,后续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才是重中之重。问题是现有薄弱的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与实际的签约服务需求难以匹配,如果群众签约了家庭医生,发现无法满足自己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否会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进一步激化医患之间的矛盾?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要想真正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我认为应该做到两点:一是按照实际需求,以居民需求定家庭医生数量,加快培养匹配基层需求的家庭医生队伍;二是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标准和激励措施,对家庭医生进行规范化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并在财政、晋升等方面给予支持,让家庭医生知道怎么干,如何干出效果,干了有什么回报。让群众感受到切实的利益,使医生的价值得到体现,家庭医生服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