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程度,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自我血糖监测(SMBG)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反映长期血糖控制平均水平的金标准。
但无论是HbA1c还是SMBG,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技术成为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并逐渐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和应用。
随着更多国内外临床证据的产生,国际指南和共识也不断推出。为了充分发挥CGM的技术优势,规范临床应用(如适应证选择、监测数据准确性评判、监测结果的阐释等),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血糖监测学组发布《中国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7版)》。
增最新国内研究数据 扩增实时CGM内容
CGM技术可分为回顾性和实时CGM两种。回顾性CGM测定的葡萄糖值,在佩戴结束后才能提取数据,比较客观地反应患者的血糖水平及变化规律,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实时CGM的工作原理与回顾性CGM技术相同,但可提供即时的葡萄糖值,同时提供高、低血糖报警和预警功能,协助患者进行及时的血糖调节,对患者的血糖波动和高、低血糖进行干预。
更新回顾性和实时CGM适应证
新指南更新了回顾性和实时CGM技术不同的临床适应证,1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以及血糖波动大的患者是首选推荐进行回顾性CGM的人群。在合适的情况下,回顾性CGM还可用于临床研究。
而实时CGM适应证中,除了在儿童和青少年、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中推荐以外,建议在非重症监护室使用胰岛素治疗的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围手术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其可减少血糖波动,使血糖更快、更平稳达标,更好地控制血糖,同时不增加低血糖风险。
增加评价指标 评估CGM准确度
新指南引入与参考值的一致性分析、平均相对误差、Clarke误差栅格分析以及Consensus误差栅格分析等主要评价指标,通过持续静脉血采样(如每间隔15 min采集1次静脉血糖值,并持续7 h),对照比较CGM技术检测的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与静脉血糖值。
规范临床操作 保证监测质量
新指南规范了CGM期间毛细血管血糖监测、饮食记录及事件输入、CGM仪器保养、实时CGM数据有效性判断标准4个方面的流程和操作,以确保CGM的结果准确。
如CGM期间,进行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校准时应注意如下要点:使用同一台血糖仪及同一批试纸;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应分散在全天不同时段;如使用需按时输入毛细血管血糖的CGM系统,应在进行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后,立即将血糖值输入CGM记录器;如在血糖输入时发生错误,应立即输入正确血糖值进行更正。
CGM报告和图谱解读更标准化
新指南推荐“3步法”标准分析模式解读CGM图谱及数据。对于3 d的监测结果,建议第1步分析夜间血糖,第2步看餐前血糖,第3步看餐后血糖,每个步骤先观察低血糖、后看高血糖,并找到具体原因以指导调整治疗方案;对于14 d的监测结果,建议第1步看达标时间,第2步看血糖波动,第3步看低血糖风险;对于趋势图,3 h趋势图适合分析餐前和餐后血糖,12 h趋势图适合分析夜间血糖,24 h趋势图适合了解全天血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