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患者往往和精神-心理障碍性疾病共存,近些年,医生逐渐认识到,在关注患者躯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障碍。本期特邀美国杜克医学院神经心理心血管实验室主任蒋蔚教授,为您剖析双心医学的重要意义,介绍美国的经验。
心理疾患和躯体疾患可形成负面的轮回
医师报:您在大脑、心理、心脏相互关联的医学领域里发挥显著的领军作用,被公认为是在研究社会心理与心血管病风险领域的世界级专家。请您介绍一下心理因素与心脏健康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为什么要强调关注双心?
蒋蔚教授:心理因素和心血管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是双向的。当遇到一个外来事件时,人的大脑把它转化成一种威胁时,大脑里会产生很多自我防御的物质。这些防御物质在一眨眼这样的速度里就转到了心血管系统里,实际上是人作为一个生物体的自我保护行为。
为此,负面的东西相对更多一些,早期可能表现为心跳加快,但有很多患者也可表现为血压增高,心跳加快不明显,心脏射血分数不但没增高,反而降低。
在这种负面的情况下,患者就会发生很多疾病。心血管可出现炎性病变、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等,这些病变不仅发生在心脏,与心脏连接的血管包括大脑血管都可能发生这样的病变。长期发展下去,人的心血管系统便会越来越不健康。由于大脑血管也受到影响,除了人体外界威胁的刺激外,人体内继发的病变也容易造成焦虑/抑郁。焦虑/抑郁本身又给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而且是负面的轮回。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心理疾患
医师报:根据您的临床经验,有哪些方法来排解心理疾患?
蒋蔚教授:临床上有很多方法可以应对患者的心理疾患,如果方法得当,均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首先,需要帮助患者认识到,人对于外来事件的情绪反应和心血管之间的这些互动哪些是有益的?哪些相对来说对人体是不健康的?
其次,可以采取一些行为上的改善及药物的治疗来抵抗负面的反应。在行为上,各种形式的运动都能很好地改善焦虑/抑郁。此外,可以自我减压,进行大脑活动,即通过自我的思维,将负面情绪转为正面,如打坐、冥想、自我放松、按摩等。
药物方面,主要是应用抗焦虑/抗抑郁的药物。因为焦虑和抑郁往往是并行的。在西方国家,过去20多年来,人们对心理问题有了很高的认识。躯体疾患的患者用抗抑郁/焦虑的药已经不是靠精神科专业的医生来处方,大多为本专业的医生或家庭医生。如果在服用两种药但效果仍不理想的情况下,才会转到精神科。而在中国人看来,精神病似乎是一个非常不可接受的疾病。实际上,精神病就是大脑的疾病,谁都可能患病。
中医药可在抗焦虑/抑郁中发挥作用
医师报:您认为中医药在抗焦虑/抑郁中有哪些优势?
蒋蔚教授:我认为一些中医药肯定有很好的抗抑郁/焦虑的作用,因为从中医对于人体健康的理解角度来说,中医里没有大脑的概念,只有“神”(即大脑的活动),心和神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中医有很多调节心神功能的药,虽然通过现代医学的手法来证实中医药如何发挥作用、效果如何还需做很多工作,但中医药的很多功效不容质疑。因为中医经过几千年一直传承至今,经受了历史的检验。
从临床、教育、研究
三方面发展双心医学
医师报:美国的双心医学发展状况如何?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
蒋蔚教授:讲到临床医学,在西方国家有三大方向:临床实践、临床教学和临床研究。
从心身医学/双心医学来说,国外在这三个方面都已做得很普遍。在临床医疗方面,心血管医生讲起双心问题都头头是道,当然在具体的操作方面可能会觉得有些棘手,会请从事精神专业的医生来帮忙。医生对双心问题有清晰的认识,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请会诊,什么时候患者应该去看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此外,门诊会有专业的心理健康专业人员。
从医学教学来说,美国的医学生从进校第一年开始,就有常规的医患关系交流课,因为他们意识到人的心理健康很重要,要加强医学交流。
从研究方面来说,对于双心医学,不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在机理上已经讨论得非常深入了,已进入到细胞水平,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解决双心问题。
以上这三大方向也是国内可以借鉴的三个方面。中国的双心医学开展了十几年,在临床研究方面还很不足,还要加大力量才能有很大的提高。国人很习惯“穿别人的鞋,走别人的路”,缺乏创新。希望我们能够在中医药方面有突破,因为中医药才是中国的优势。我认为肯定有一些药物在调节大脑功能和躯体之间发挥作用。
教育方面,中国也相差较远。没有真正地把身心健康融入到医学教育中去,仍然治标不治本。实际上,中医讲标本兼治,我们应该发扬传统医学的理念。还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真正地为公众带来益处。
从临床实践来说,中国医生自己的心理健康现在都是一个大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很难给患者也带来心理健康的关护。因此,应该“从上到下,从下到上”,要把心理健康当成一件大事来做,这样才能真正在本质上有改善。
建议加强心身健康科普教育
医师报:对于有身心疾病的患者,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蒋蔚教授:目前,到医院门诊看病的患者中至少有75%的人合并心身疾病。
几年前,我和广东省人民医院耿庆山教授等开展的调查显示,至少有50%的患者合并身心疾病,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我希望国家有更多的医学科普教育,在众多的电视频道中,能有两三个以科普为主的电视频道,而且以宣传心身健康为主,因为电视节目能够较快地渗透在大众中。当下中国的公众太焦虑了,其焦虑频率、程度要比很多国家高得多。
在此背景下,加之在一个不是特别推崇表现自己焦虑心理状态的环境中,心理异常一定会转换成躯体症状。这种表现为躯体疾病,实际上为心理疾病的状态,可能导致患者一遍遍寻求医生看病,但最终仍得不到有效解决。
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是要让公众了解心理疾病,让他们知道焦虑是一个非常正常的表现,是对外来事件的反应,一种正常的情绪,要学会掌控它。要让患者清楚自己才是自己健康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