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患者留住最后的幸福时光
因为是多年治疗的“老朋友”,詹庆元主任和呼吸四部的医生们在患者身上倾注了很多精力。詹主任说:“这是典型的终末期慢阻肺患者,有过四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经历,如果再次失败,那么很可能脱机困难。如果按照传统做法,需要长期插管,处于呼吸机依赖的状态。大部分这类患者是因呼吸衰竭死亡,少部分等待肺移植。”
詹庆元与患者家属深入沟通后了解到,家属意愿是不做肺移植,如果拔管失败,不再插管或气管切开,家属最大希望是拔除气管插管改为无创通气,但是医生已经试过,很难。
“考虑到生活质量”,詹主任告诉家属,“如果这次不能成功,我们尽可能为你爸爸留住最后的幸福时光。”
医生们决定开始行体外二氧化碳清除(ECCO2R),通过改善二氧化碳潴留拔除气管插管,住院期间交替使用经鼻高流量吸氧与NPPV,PaCO2维持至50 mmHg左右,同时开展积极的康复锻炼和营养支持。
在ECCO2R和康复锻炼帮助下,老人在床旁坐立时间由1.5小时逐渐延长至7小时,机体功能有所改善,最重要的是提高了生活质量,睡眠好了,可以进食,可以活动和交流。
>>>连呼吸衰竭都不能治的呼吸科不能称之为“呼吸科”
而现在,詹庆元主任的困惑是:ECCO2R也存在问题,其临床应用指征是什么,如何撤离ECCO2R?如需长期治疗下一步是什么?
广州呼研所的专家与中日医院专家们就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有专家认为,ECCO2R只是作为肺移植过渡手段,最终解决问题唯一有效的办法仍是肺移植;有专家认为,现在移除ECCO2R不是时机,可以等待一段时间;有专家认为,移除时可以考虑把无创通气的压力提高,以此降低二氧化碳量;还有专家建议,ECCO2R应更早一些开展,移除时应使二氧化碳量没有太大变化,此外评估膈肌功能会对患者有所帮助。
钟南山院士认为,ECCO2R移除过程不宜太快。期间可以测试呼吸中枢兴奋性,尝试适当使用中枢兴奋药。营养支持时注意胃肠功能,不宜过度。
王辰院士总结道,治疗的目的是让患者争取恢复无创通气,或在有限呼吸支持下恢复自主通气状态。ECCO2R的应用趋于成熟,可以避免插管、帮助撤机,对于呼吸衰竭终末期患者给予生命维护,以等待原发病恢复或肺移植。但要注意出血等风险。“与机械通气不同,ECCO2R是给肺休息的时间。”王院士表示,综合治疗非常重要。应加强呼吸衰竭、慢性心衰、肺移植前后的康复训练。
他认为,ECCO2R的应用和研究均应有所深入和细化,特别关注工学和医学结合,从优化和简化方面进行探索。王院士强调:连呼吸衰竭都不能治的呼吸科不能称之为“呼吸科”,这也必须由呼吸与危重症捆绑式、一体化发展才能做到,国内整个呼吸界都应关注和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