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心血管病的首要危险因素,是导致我国居民早死和卒中的重要因素。2005-2010年,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增武教授等开展了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HCC),以指南为核心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项目实施1年后,高血压控制率得到明显改善。
那么,该项目实施超过5年后,当年短期的高血压管理是否还会有长期获益?近期,王增武等进行的研究提示,该规范化管理方案取得了远期获益,显著降低人群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Medicine (Baltimore).2016,95:e5245】
研究显示,对于接受过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方案1年的高血压患者,在中位随访7.3年后,降低了60%的卒中风险和50%的全因死亡风险。
此外,接受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方案1年的患者(干预组)和未接受管理(对照组)的患者心血管风险有明显差异。干预组经过1年的管理,平均血压降低11.5/4.7 mmHg,高血压控制率近65%;而随访7年多后,血压控制率仍能达到59.3%。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卒中发生率较低(1.9%与2.9%),死亡率也更低(1.3%与3.8%)。
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结果也显示,1078对受试者中,共有110例发生卒中,141例死亡,其中接受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组卒中发生率(2% 与4.6%)和死亡率(1.4% 与3.8%)显著降低(图2)。
该研究共纳入HCC项目中3787例高血压患者,其中2511例为来自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范化管理高血压患者;1276例为来自同等经济卫生条件的未接受规范化管理的普通高血压患者。
研究者说
王增武教授介绍,高血压规范化管理主要依据高血压防治指南,通过健康促进,科普教育,以及培训社区医生以对患者进行规范化高血压管理。
该研究表明,在基层开展高血压规范化管理,通过指南培训医生可以改变医生的行为,使其管理高血压更加规范,有助于患者高血压控制情况的改善。
“健康宣教工作仅开展1年,在该工作结束5年以上时还能起到作用,提示哪怕是短期的教育行为,也能对患者日后行为的改变起到积极作用,因此要重视对医生和对患者的教育工作。”王教授建议,在有条件的地方,鼓励反复长期地开展培训教育工作,以使患者进一步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