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12月2日,第17届泌尿肿瘤协会(SUO)年会于美国圣安东尼奥召开,大会吸引了全美众多医学中心顶尖泌尿肿瘤团队参会,聚焦于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研究,可谓名家云集。本次大会除设有前列腺癌、肾癌、膀胱癌、睾丸癌等专题外,还设有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胚系突变研究会议和前列腺癌部分切除会议,涵盖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多个研究热点,可谓一场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学术饕餮盛宴。
热点一 首次DRG胚系突变率研究振奋人心
大会对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DNA修复基因(DRG)胚系突变的研究结果做了重点介绍。该研究涉及欧美多家大型肿瘤研究中心,纳入692例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
DRG胚系测序结果显示,11.8%的患者携带至少1个致病性突变,且BRCA2、BRCA1、ATM和CHEK2是突变频率最高的4个DNA修复基因。该突变率远高于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TCGA)中的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DRG突变率和外显子组整合联合数据库(ExAC)中的正常人DRG突变率。
DRG胚系突变与临床病理信息相关性分析发现,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DRG突变状态与年龄、人种、Gleason评分和家族史均无关,但与家族非前列腺癌肿瘤史相关。
专家点评
既往研究表明,DRG缺陷的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对铂类化疗药物和奥拉帕尼的反应良好。本次研究发现,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中>11%的患者均携带DRG胚系突变,他们均可从铂类化疗或奥拉帕尼治疗中获益,该发现意义重大。
另外,因为有较高的携带突变率,临床上对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进行DRG胚系突变检测很有必要。且针对DRG胚系突变携带者的亲属进行遗传咨询、采取降低发病风险的措施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可能。
然而,该研究也存在患者选择偏移、各中心间测序数据缺乏直接可比性、纳入70岁以上患者较少等不足之处。但该研究是首次在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中进行DRG胚系突变率的研究,结果非常令人振奋!对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机制的探索和患者管理、临床实践的进一步更新有重要意义。
热点二 早期非精原细胞瘤患者管理趋势
芝加哥大学研究者从国家癌症数据库(NCDB)调取2004-2013年美国诊断为临床ⅠA期和ⅠB期非精原细胞瘤患者的数据,分别在临床分期ⅠA期和ⅠB期的两组中,观察患者采取化疗、后腹膜淋巴结清扫和随访监测的情况及随年份变化的趋势。
结果发现,在临床ⅠA期非精原细胞瘤患者中,70%采取随访监测、17%采取后腹膜淋巴结清扫、13%的患者采取化疗策略。
分析显示,首选随访监测的患者比例从2004-2005年的65%升到2012-2013年的74%。近10年间,采用随访监测的美国ⅠA期非精原细胞瘤患者比例有显著提升。
在临床ⅠB期患者中,46%的采取随访监测、20%接受后腹膜淋巴结清扫而34%的患者接受化疗。在ⅠB期非精原细胞瘤患者中,从2004-2013年,接受随访监测的患者比例均在46%~48%。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发现,高收入人群和老年的临床ⅠA期非精原细胞瘤患者更倾向于采用随访监测的策略。
专家点评
临床ⅠA期非精原细胞瘤患者没有淋巴管侵犯而ⅠB期患者有淋巴管侵犯。2012-2013年,美国近3/4的临床ⅠA期非精原细胞瘤患者和近一半临床ⅠB期非精原细胞瘤患者采取随访监测。在2004-2013近10年间,临床ⅠA期非精原细胞瘤患者的随访监测率有显著提升,而临床ⅠB期患者采取随访监测的比例并无显著变化。
这一现象或许反应了美国针对早期非精原细胞瘤患者的淋巴管侵犯情况而采取的患者疾病风险控制策略的不同,对于ⅠA期非精原细胞瘤患者管理策略的变化值得国人探讨和参考。
热点三 高危前列腺癌患者治疗方法有变化
芝加哥大学研究者在一项研究中探讨了美国局限高危前列腺癌患者在2004-2013年间的优选治疗方法有无变化。
研究者调取了国家癌症数据库中的127 391例局限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信息,计算局限高危前列腺癌患者采取各种初始疗法的比例及在该阶段的变化情况。
结果发现,局限高危前列腺癌患者采用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比例从2004年的26%显著升至2013年的42%。与此同时,采用体外放疗的患者比例从49%降至42%,采取近距离放疗的患者比例从16%降至6%。
亚组分析结果发现,黑人男性、老年患者和穿刺Gleason评分≥8分的患者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比例很低,而有个人商业医疗保险的患者更倾向于选择前列腺癌根治术。
专家点评
目前而言,针对局限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现代治疗模式尚未统一,且社会学因素是否影响治疗策略也是一个未知数。许多非随机对照研究发现,相对于基于放疗的治疗方法,局限高危前列腺癌患者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术会有更好的生存获益。
因此,很多观点认为局限高危前列腺癌患者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比例会有所上升。该研究证实,在美国,从2004-2013年,局限高危前列腺癌患者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比例上升超过50%,在2013年,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患者比例已经与接受体外放疗的患者比例持平。
另外,该研究还指出了某些社会人口学因素对于患者选择治疗方法的影响,既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学问题,值得深入挖掘和进一步探讨,也值得在中国人群中进行研究。
热点四 从穿刺到根治:究竟应间隔多久?
梅奥诊所的研究团队评估了既往列腺穿刺到前列腺癌根治术之间的间隔时间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患者功能恢复和肿瘤结局的影响。
该研究纳入了于1992-2012年间在梅奥诊所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术的13 265例患者,这些患者从穿刺到手术的时间间隔均在1年以内。
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穿刺后等待至少7周再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患者有较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较高的保留神经手术率。穿刺后等待12周以上的患者,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切缘阳性率最低。该研究还发现,相对等待时间<3周的患者,等待时间>6个月的患者在肿瘤结局上并无显著差异。
专家点评
前列腺穿刺后做根治到底等待多长时间合适,目前尚未有明确结论。这篇文章通过评估不同间隔时间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功能恢复和肿瘤结局等方面得出了非常有趣的结论,或许有助于回答上述问题。
该研究显示,前列腺穿刺后等待7周以上的患者有更低的RP术后并发症率和切缘阳性率,且从肿瘤结局上看,等待时间长于6个月的患者与等待时间较短的患者相比并无差异,而且这一结论在中危和高危前列腺癌患者中同样适用。
该研究的结论或许有助于临床医生对于从穿刺到RP间隔时间的把握,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