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8版)
“中药产于中国,必须由中国制定标准。”这是国务院提出的目标,也是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果德安的目标。
果德安在福建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年会上表示,凡是药品,必须具备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三大特点,而中药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其长期临床应用历史证明了有效性,当前最紧要的是通过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实现质量可控。
中药质量标准是保证中药发挥临床疗效和安全的重要基础。“没有良好的质量,研究结果都无法重复。同时,标准是世界的通用语言,中药要实现现代化与国际化必须标准先行。”果德安说。
制定中药标准面临挑战
中药是一个多成分的复杂体系,化学药物的单指标成分质控模式不适合中药。那么哪些是重要成分,需要系列研究。
果德安提出,构建中药质量控制标准的总体思路是从深入研究到浅出标准,首先通过化学结合生物学的研究模式阐明中药的活性成分,其次转化研究,构建整体质量控制标准,最后将制定的标准应用于产品质量的实际控制中。
“我要把‘丸散膏丹,神仙难辨’这样一句古人说的话永远作古。”果德安与他的团队创建了中药整体质量标准体系,是第一个制定了美国药典中药标准,也是第一个制定欧洲药典中药标准的中国团队。而他本人,既是美国药典会草药专家委员会副主席,也是欧洲药典委员会委员。
中药标准国际化
实现破冰之旅
据果德安介绍,中美两国自2008年签订了药典工作合作备忘录。目前共13个中药46个标准收入美国药典,其中丹参、三七、灵芝、五味子、金银花、何首乌、桂枝、薏苡仁、红参等9个中药的33个标准由中国科学家完成。当归、川芎等24个中药标准已提交给美国药典会;丹参、三七、灵芝、穿心莲、积雪草同时列入食品补充剂(DSC)和草药剂(HMC)。
而欧洲药典也已收录丹参、三七等66个中药标准,其中4个由我国专家制定,20余个中药标准已提交欧洲药典会,正在评审中。
果德安表示,中药标准国际化已经实现了破冰之旅,但仍需扩大战果。中药产品国际化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国际化之路任重道远,但前景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