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梅奥医疗中心学者建议临床医生在怀疑患者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时,应停止使用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来诊断是否存在心肌损伤。(JAMA Intern Med.8月14日在线版)
作者表示,美国每年将检测3000万次心肌坏死标记物。
2014年,AHA/ACC指南指出,CK-MB对于诊断心脏病发作没有额外价值。而废除检测CK-MB不但不影响医疗质量,还可节约大量的医疗费用。
2014年一项研究表明,若95%的患者不检测CK-MB,每年可节省72万美元,且不增加死亡率。
研究人员指出,证据表明,心肌肌钙蛋白除了对心肌损伤诊断价值高,还是判断院内死亡和疾病严重度的一个更好的指标。
2013年一项调查显示,美国2000个临床检验中心中,仍有77%使用CK-MB来检测心肌损伤。
然而,在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医院没有开展肌钙蛋白的检测。2001~2011年我国东部农村地区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中心肌标志物检测的使用情况调查显示,2001-2011年10年间,东部农村地区心肌标志物的检测已逐渐普及,但即使在有检测能力的医院中,尚未广泛应用于AMI的诊断。(中国循环杂志. 2017,32:547)
研究纳入东部农村的32家医院共2853份AMI病历,其中三级医院5家,二级医院27家。
结果显示,2001年、2006年和2011年开展肌钙蛋白检测的医院比例分别为29.3%、70.5%、82.0%。在能开展肌钙蛋白检测的医院中,AMI患者的检测率分布差异显著,仅2011年,1/4的医院AMI患者检测肌钙蛋白比例超过90%,另外仍有1/4医院的AMI患者该项检测比例不足50%。
研究者表示,有必要进一步推广规范化的诊疗方案,特别是提高肌钙蛋白检测的应用率,改善AMI患者识别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