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介绍】
《双重角色对于肿瘤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去人格化具有保护作用》于8月发表在《Psycho-oncology》杂志。本研究比较具有双重角色的肿瘤科医生(从事肿瘤心理工作的肿瘤科工作人员)与纯粹的肿瘤科工作人员(单一角色)间的职业倦怠情况。
通过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CPOS)登记注册会员筛选出具有双重角色特征的肿瘤临床工作人员,并让其确认单一角色的同事参与至本研究,通过匿名在线问卷调查,获取两组人群的职业倦怠、付出-回报、工作需求与资源以及工作意义等量表调查。
结果发现双重角色肿瘤临床工作人员比单一角色的去人格化程度轻。表明双重角色对于肿瘤临床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特别是去人格化)具有保护作用。
【研究者说】
医务人员的精神心理健康一直是被关注的话题,不仅涉及专业人员自身的健康状态,对于患者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职业倦怠是最常用于研究专业人员的心理健康、职业满意度的方法。
职业倦怠的概念由Freudenberger等学者提出,也称“工作倦怠”,是一种持续性的、负性的与工作相关的状态,主要特征为衰竭,以及逐渐出现于工作中的非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Maslach等确定了职业倦怠的3个核心成分:情感耗竭(EE)、去人格化(DP)、低个人成就感(RA)。任何职业均可能出现。国外研究报告8%~51%的肿瘤科医生存在职业倦怠,较一般工作人员或其他科医生高。长期的职业倦怠会导致出现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也会导致出现某些慢性躯体性疾病。除对于医生本人的影响外,职业倦怠还将影响到医疗质量、医疗关系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研究发现,同为肿瘤科医生,相对于一般的肿瘤科医生(单一角色),经过肿瘤心理相关培训的肿瘤科医生(双重角色)职业倦怠程度更低,特别是在去人格化这一亚领域之中。去人格化指的是对工作的各个方面产生消极的、僵硬的、过度的分离反应,代表能量倦怠的人际关系的维度,临床中将患者视为物品(物化),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具体在肿瘤临床中,去人格化指的是将患者视为肿瘤,任何沟通交流均集中于肿瘤之上,缺乏对患有肿瘤的这个“人”的关注,缺乏对于癌症患者充分的共情,这是目前临床医师培训中相当缺乏的领域。
研究正是发现相对于一般肿瘤科医生(单一角色),经过肿瘤心理培训的肿瘤科医生(双重角色)职业倦怠更低,可能的机制为肿瘤心理相关培训有助于预防并改善肿瘤科医生的职业倦怠。
此前我们另一项研究表明,基于西方文化的SPIKES模型和基于东方文化的SHARE模型在我国肿瘤临床培训中可有效提高肿瘤科医生的共情能力,改善医患关系,减轻肿瘤科医生的职业倦怠感。
因此,我们目前正在开展一项针对肿瘤科医护人员共情能力培训的研究,即通过对于肿瘤科医护人员共情培训改善其职业倦怠水平。
【权威点评】
这项研究源于2014年国际心理社会肿瘤学联盟发起的一项国际多中心合作研究,该项目的主要研究目标是调查IPOS联盟各国从事于心理社会肿瘤学工作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情况。
在完成调查问卷和量表的翻译与修订后,我们计划通过CPOS注册登记的会员中开展调查,但是很快我们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即由于我国心理社会肿瘤学发展较国际发达国家起步晚,目前发达国家已有一批专门从事心理社会肿瘤学的专业队伍,而我国从事心理社会肿瘤学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肿瘤临床的医护人员,他们本着对于患者的关爱以及人文精神,自愿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上,参与到对于癌症患者及其家人的全人照顾之中。相对于一般的肿瘤临床工作人员来说,他们具有双重角色。
当时我们就有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依据现看一看双重角色的肿瘤临床医护人员与单一角色的医护人员之间的职业倦怠是否存在差异?有哪些影响因素?表面上看,双重角色相对于单一角色的工作量更大,可能引起更高的职业倦怠;但同时有研究发现从事精神心理工作的医护人员其职业倦怠程度较其他科室的人员低。
因此,我们决定探索双重角色究竟是具有保护作用还是会加重职业倦怠。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经历心理社会肿瘤学培训具有双重角色的医护人员,其职业倦怠程度更低,特别是去人格化亚领域,提示我们肿瘤科医护人员在常规的临床工作中加入心理社会肿瘤学的照料,可以获得更高的职业满意度,相关的干预性研究正在进行之中,我们希望能获得更多的循证依据来支持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