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伴随着草长莺飞、绿柳垂堤、花香四溢,一切都开始从冬日的沉寂中苏醒过来。在医疗卫生界,大家感受最为真切的便是学术会议一下子多了起来。
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医师报》在将所有记者都派出去参会的情况下,依旧还有数个会议因记者分身乏术而没能前往。由此也足以展现学术会议在这个季节的“繁荣”。
据不完全统计,心血管领域全国每年要召开700场以上的学术会议。但在众多的学术会议中,记者发现,大多会议都非常“高端大气上档次”,但却很少见到基层医生的身影。我们总是在强调“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基层医生少有参加学术会议,他们的水平如何提升?“强基层”的要求又该如何实现呢?
按道理来说,越是基层的医生越需要培训与提高,倘若学术会议仅仅局限于金字塔的上层,那么塔基则会愈发积弱,必定不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本期我们将为广大读者大浪淘沙,分析基层医生难以参会的原由,而后破阵子,为他们的培训、成长出谋划策。
浪淘沙·分析
“不是不想出去,是真出不去”
2013年,记者前往珠海市万山区桂山镇卫生院采访王桂湘院长时,他的一句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非常希望能走出海岛去参加会议和培训,但我们只有4名医生,哪怕只出去一个人,整个卫生院的工作基本就要瘫痪了。不是我们不想出去,是真的出不去。”
这是三年前的状态,今天依然如此。
基层医生参会的机会真的非常少。县级医院的医生如果一年能有一次学习的机会,就已经很不错了,大多数人是没有学习机会的,每天都是战斗在一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杨媛华教授告诉记者:
“人员紧张是基层医生没机会参加学术会议的重要原因,每天都在忙于事务性的工作。门诊、病房、辅助性工作,一个萝卜一个坑,甚至一个萝卜几个坑,即便给他们机会,恐怕也分身乏术。”
“这些人可以说是被绑在了工作岗位上,根本没有时间出来参会。”中国医师协会培训与技术推广部柳琪林主任对此甚为认同。
有钱男子汉 没钱汉子难
除了分身乏术外,没有参加学术会议的经费支持,也是基层医生难以参加学术会议的重要原因。
杨媛华告诉记者,如今,医生参加学术会议,不少都是企业赞助的。大医院或学界大碗很容易拿到这些资源,但基层人员却少有人问津,因为越是基层的医生能够为企业带来的价值越有限。医院也不太会给予他们太多的支持,所以很多时候,对于基层医生来说,参会的机会和资金都需要自己来找。
中国医师协会顾问、中国医师协会乡村医生分会会长蔡忠军给记者算了一笔参会支出账:来回交通,即便选择火车也需要1000元左右;两天住宿少说也要600元;注册费、餐饮费等费用大概需要800元。如此几乎都是按照最低标准算下来,也需要2400元。然而这笔钱对于很多基层医生而言,甚至是一个月的工资。
“基层医生没有机会参会,最主要的是没有经费支持。”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副主任医师温莹谈到,厂家虽然也会赞助一部分医生参会,但基层医院患者并不多,对于企业、药物的使用量并不大,因此企业对于基层以及基层医生也没有太大兴趣,自然少有支持。
这些菜不合胃口
此外,蔡忠军还谈到,我国一级学会或二级分会组织的学术会议,绝大多数都是高大上的。即很大一部分都是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前沿动态。对于最为基层医生需要的“拿来就能用”的知识,讲得较少,基层医生的积极性自然也不高。“花了那么多钱、付出了时间成本,最关键是听完课用不上,离基层的临床实践太远。”
杨媛华教授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很多会议在内容安排上不太合理。很多学术会议上,不少内容都是基础性或进展性的内容,这些对于基层医生来说不太适合。在我们肺血管病的学术会议上,与临床相关的,人满为患,拥挤不堪;但到了基础部分,全走了,剩不下几个。原因很简单,一是听不懂,二是实际应用价值有限。”
杨媛华教授曾办过多期肺栓塞规范化诊治学习班,她们所讲述的都是非常细致的、能够拿来就用的内容。参加的人就会特别多。但相比而言,呼吸生理一类的学习班,参加的人就不是那么踊跃。
破阵子·对策
医生出不来 专家就走下去
针对于基层医生被禁锢在工作岗位上难以自拔的现象,杨媛华教授认为,组织专家下基层巡讲是比较好的方法。
专家时间也很有限,这便需要相关学会、协会通过自己的渠道,组织一个庞大的专家团。“每名专家每年出去巡讲2~3次不成问题,众多专家的综合效应必定会使大量基层医生获益。”杨媛华谈到。
在组织巡讲方面,中国医师协会可以说做出了表率。柳琪林介绍,中国医师协会在支持基层医生培养方面一直秉承“走下去、请上来、建网络”的理念。
每年,中国医师协会都会组织针对各个专业基层医师的各种形式的巡讲、研讨等活动。其中最突出的包括“春风送温暖、培训在基层”项目。每年涉及麻醉、呼吸、核医学等诸多专业,邀请各个专业顶尖级别的专家走下去,到县一级进行讲座。每年的培训规模惠及七八万人次。
行业组织要为基层医生找门路
面对经费问题,蔡忠军提出了5个“一点”。即基层医生自己掏一点;企业支持一点;主办方办会以不亏损为目的,少收一点;行业协会支持一点;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基层会议支持一点。
而在主办方具体实施方面,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CDA)的做法或可借鉴。每年的年会上,CDA都会资助近2000名来自最基层的皮肤科医师参加年会,而资助的力度也会根据被资助人的实际情况,从部分减免到全部减免不等。有些被资助的医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动得甚至有些哽咽。
中国医师协会的“请上来”政策也是一招妙棋。柳琪林介绍,请上来就是将县级医院培养的骨干邀请上来,通过一些培训基地进行培训。以眼科分会开展的“光明行”活动为例,每年选派100~200名县级骨干到国内顶级眼科中心进修3个月到半年,全部费用由医师协会通过企业募集的资金来承担,培训学员不用花一分钱。
菜合胃口 花钱也值
在培训内容不太符合基层医生胃口方面,解决办法也最为简单,那就是投其所好。
蔡忠军指出,作为会议的主办方,应该摸清楚基层医生需要什么。是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经验还是适宜技术?总之要适合基层医生的胃口,讲课的内容应该是他们所需要的。即便花钱参会,也是值得的。
杨媛华提到,还有一种方法能使更多基层医生获益。
一般而言,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放在哪个地区,哪个地区的医生就会获益。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为例。在郑州召开时,河南的医生超过了一半,在贵阳召开时,贵州的医生占了大部分。“目前能够采取的办法,是尽量在不同地区办会,以惠及更多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