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6-04-21 总第449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6-04-21 总第449期
返回上层

总第449期

发布时间:2016-04-21

人文

标题导航

看医生 看些啥?

发布时间:2016-04-21来源:《医师报》作者:讴歌  阅读: 529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一个患者去看医生,只知道自己是在为医疗服务付费,但这“服务”具体指的是什么?开处方,写检查单,执行临床操作或者手术……我们能想到的,其实大多是这些动作。但真正的医疗服务,不全是动作。还有一部分真正的服务常常被忽略:医生提供的思考。

——我应该开这个检查的单子吗?有没有足够的数据,我有没有足够的经验,来判断做这个临床操作或是用这个药,对患者有帮助,最起码不伤害?在像心内科这样以操作为主的科室,资深医生会对年轻医生说:并不能因为你会做什么,会开个检查,就意味着你应该马上去做。

这就是医疗决策的艺术。

将来的医生,会不会是一台程序化的机器?

这也是为什么医生的工作不能完全授权给计算机,或是护士助手、机器人。医疗的思考部分,是现代医学最关键的部分,也是一个好医生应该具备的。但它很难量化,也不大可能放进病历记录中,它并非可以输入电脑中的“是”或“否”,也并非一个指标,可用于将来的量化分析。它,也是至今为止现代医学教育最缺失的部分。

从前学医多是师徒制,到现在依然保留着浓重色彩。如同手工作坊里徒弟跟着师傅,经年累月,看多少模仿多少,自己反思消化,师傅偶尔棒喝几声,并没有人教你怎么思考。现在,倒是有了很多思维的建模、思维树、思维导图、决策树……将来的医生,会不会是一台程序化的机器?如果症状模糊、多样、混乱、互相掺杂,又如何使用那些只能保证及格线水平的指南或是思维树?

关于医疗错误的讨论已经越来越广泛。我们常以为医疗错误是技术错误,如开了错误剂量的药,错输了另外血型的血……其实不然,更多的是医生思维的缺陷或不足,是认知错误。是把患者的情况放在一个局限的、狭窄的处境中,忽略了其他可能与之矛盾的信息。

“抄近道”思维可救命或铸成大错

正规医学教育中的多数教学,一位临床老师带教医学生,整个过程好像是花了二十多分钟得出一个正规诊断。但,老师其实在20秒之内就得出了患者大概是什么毛病的初判。这种“模式化思考”,究其原因,最缺少的是好奇心驱动的分析,主要依赖医生对患者的第一印象,缺少线性的、基于线索的步步为营的条理性分析。带着20秒内的初判,诊断结论随着与患者的交流、心脏听诊、腹部触诊、读X片……一步步演变,一路寻找符合此结论的证据。

而这,恰恰是医生行医时,大部分时间会采用的“模式化思考”,通俗一点可以称为“抄近道”。特别在面对不确定性和紧急情况时,“抄近道”是很多医生思维的第一反应。甚至不夸张地说,是临床医学的基本工作模式。

正确的抄近道策略,必须在合适的情绪温度下。一个医生使用“抄近道”时,他得明白自己正在用它,他的内在情绪会影响它。一般认为,临床决策是一个客观、理性的过程,不可能受到情绪干扰。事实正相反,医生的内在状态、压力状况,会影响他的临床决策和行动。在中国的医学教育中,很少会教学生:“抄近道”的力量、必要性和危险。它可以是临床医疗决策的基础,可以救命,也可能导致临床决策中的大错。如果医生过度劳累,压力过大,过于焦虑,工作时间过长,都会影响思考决策的灵敏性和有效性,作出质量不高的“抄近道”决定。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