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高压( PAH)是一种以肺动脉压力增高为特点的病理生理综合征,会使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更加复杂化,被称为“心血管系统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
尽管近年来PAH的药物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前列环素类、内皮素受体拮抗剂、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等靶向药物先后问世,但专利均被国外制药企业垄断,价格昂贵,且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在国内的广泛应用。
KATP通道是潜在的治疗PAH的新靶标。本课题组从1000余种化合物中筛选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KATP通道开放剂——埃他卡林,并从动物实验入手,层层探索其治疗PAH的机制,发现其具有良好的组织、亚型和病理状态选择性。
靶向作用于SUR2/Kir6.1亚型的KATP通道
埃他卡林通过开放KATP通道而发挥作用,埃他卡林拮抗慢性缺氧对PAH肺动脉平滑肌细胞KATP通道的抑制作用。RT-PCR技术证实大鼠肺动脉存在KATP通道,以Kir6.1和SUR2亚单位为主,慢性缺氧性PAH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KATP通道SUR2 mRNA表达下降,Kir6.1mRNA表达量无显著变化,预先给予埃他卡林可抑制SUR2 mRNA表达下降。
靶向作用于病变小血管
预先给予埃他卡林能拮抗慢性缺氧所致的大鼠肺小动脉重构、PAH、右心室肥大,而对正常大鼠血压、心率无明显影响。分子生物学研究证实,埃他卡林可抑制慢性缺氧所致的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减少内皮源性的缩血管物质内皮素-1的合成,增加舒血管物质一氧化氮的合成。此外,埃他卡林可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同时发挥促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作用。
拮抗慢性气道重构
和大脑皮层损伤
埃他卡林可改善气道重构,保护慢性缺氧所致的大鼠额叶神经元凋亡,提示该药具有良好的拮抗慢性气道疾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
目前该药已完成Ⅰ期临床试验,进入抗PAH适应症的Ⅱ期临床试验阶段。已有数据表明,埃他卡林5 mg/d具有一定的抗PAH效果,受试者的6 min步行距离、肺动脉收缩压、borg呼吸困难指数、SF-36生活质量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有望成为新一代的抗PAH药物。
PAH规范诊治与临床实践
右心功能关键指标解读与评价
对右心功能的无创性超声评估,需采用多指标综合判断。在常规的超声评估中,推荐选用几种简单且重复性好的指标,如FAC、TAPSE、S’及MPI。结合上述几个指标,可更可靠地区分出正常和异常的右室功能。一些更复杂的指标如IVA,应变和应变率、3D-EF等并不推荐常规测量,但可在一些特殊病例和临床研究中应用。
中日医院李爱莉教授指出,准确评价右心功能,对了解各种原因引起的右心室容量和压力负荷增加患者的病情和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2010年成人右心指南推荐了一系列评价右心功能的指标,对临床应用有重要参考意义。
右室心肌做功指数(RMPI) 可作为右室功能评价的重要指标。组织多普勒测量RMPI>55%,脉冲多普勒测量RMPI>40%,提示右室功能不全。不适用心律失常患者。
二维右室面积变化分数(FAC) 可作为定量评价右室功能的指标,但测量需建立在心内膜显示清晰的基础上。FAC<35%提示右室收缩功能减低。
组织多普勒三尖瓣环收缩期运动速度(S’) 可用于评估右室游离壁基底段的功能,间接反映右室功能。S’<10 cm/s提示右室收缩功能减低(尤其在年轻患者),目前尚缺乏老年人的研究数据。
等容收缩期心肌加速度(IVA) 可疑右室功能异常时建议测量IVA,IVA下限值可信区间过大,故不建议作为评价右室收缩功能的常规指标,暂无参考值推荐。
右室射血分数 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正常数据有待于不断积累;右室三维射血分数下限值约44%。
右室心肌二维应变 不作为临床检查的常规指标。测值差异性大,目前无参考值推荐。
右室舒张功能评价指标 作为可疑右室功能异常患者的早期诊断指标,评价已有右室功能异常患者的预后指标。
PAH临床甄别与多学科诊疗
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
精确诊断与精准治疗
结缔组织病(CTD)相关PAH已成为风湿科医师必须面临的挑战。虽然PAH在CTD中的患病率并不高,甚至被称为罕见的脏器损伤,却是导致CTD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CTD相关PAH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异质性很强的一组疾病。因此,如何实现CTD相关PAH的精确诊断,病情全面评估,制定更精确的治疗方案是风湿科和心脏、呼吸各相关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北京协和医院王迁副教授指出,CTD相关PAH的精确诊断从临床分型开始。风湿科医师往往止步于超声心动图提示的“PAH”,其实这仅能称之为广义上的PAH,由于CTD相关PAH的复杂性,即使是同一种CTD,也可因不同的发病机制引起具有不同病理生理学类型的PAH。而在心内科或呼吸科医师的协助下,通过右心导管、肺通气/灌注显像、胸部CT及肺功能的全面检查,才能确诊CTD相关PAH,实现真正的早期诊断。
确诊PAH后,应重视CTD的系统表现,因为不同种类CTD所致的PAH其临床病程、治疗反应和远期预后也各不相同,应在风湿科医师的协助下进一步确诊具体的CTD种类。在确诊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PAH或系统性硬化病相关PAH后,还需进行临床分型,以确定病情是否活动,是否可逆。
王迁强调,应该对PAH的病情进行综合评判,包括功能评估、血清学指标、影像学评估、血液动力学评估。不能仅靠超声心动图估测的肺动脉压力来判断PAH病情。CTD整体活动性的评判有助于PAH病情和预后的精准判断。
CTD相关PAH的精确治疗是临床分型的目标,风湿科医师应重视针对PAH的治疗选择,一般治疗(包括吸氧、利尿和抗凝)是PAH的基础治疗。PAH靶向治疗药物在我国也得到广泛应用。需要指出的是,对严重威胁CTD患者生命的PAH,共识强调“阶梯式”的治疗理念,这与国际上初次联合靶向药物的策略一致。鉴于我国国情和卫生经济学原则,CTD相关PAH患者实现“双重达标”后减停药物的策略值得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