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第22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癌症防治,我们在行动”,呼吁各方面力量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肿瘤防治事业,倡导公众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公众防癌抗癌的科学素养,践行“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癌症防控战略。
4月15日,本届宣传周的启动仪式在北京奥森公园举行,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现场举行了公益赠书活动,一套套《癌症知多少》科普系列丛书,送到了北京癌症康复会的患者手中。
作为宣传周启动仪式活动之一,召开了“2016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媒体见面会,郝希山院士(左四)、詹启敏院士(左三)、季加孚教授(左五)、石远凯教授(左六)、朱军教授(左二)、支修益教授(左一)就我国癌症防控策略、早诊早治、生活方式、临床诊疗进展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对公众最关心的癌症防控问题做了精彩解答。
音乐纾解情绪,音乐拯救心灵。作为启动仪式的另一项重要活动——“心音坊”爱心志愿者音乐会在奥森公园玲珑塔南广场上演。
4月15日,海南省第一届“健康岛肿瘤防治宣传周”启动。据悉,海南省将以此为契机构建三级肿瘤防治网络。宣传周期间将开展健康咨询和惠民义诊等活动。图/文 海南省肿瘤医院 张献怀
4月15日,2016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活动——中国癌症防控高峰访谈在京举行,旨在聚合社会各界的力量,提升公众对癌症的认知和重视,最终颠覆癌症。访谈分别从“TED主题演讲:重视癌症”、“中国抗癌新环境”、“抗击癌症,社会责任”、“医患携手,共抗癌症”四方面与嘉宾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抗癌新环境:癌症防控重在预防
赫捷:去年,政府出台了“肿瘤防控三年计划”。该防控计划制定了总体目标:第一,建立国家和省级癌症防治工作领导协调机制,控制主要可防可控致癌因素增长水平。第二,完善国家癌症中心机构能力建设并充分发挥其技术指导作用,基本建立以医院、疾控机构为主体和基层医疗机构上下联动的癌症综合防治网络。第三,进一步规范肿瘤登记制度。第四,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60%,成人吸烟率下降3%。第五,对常见恶性肿瘤扩大筛查范围。第六,对常见恶性肿瘤进行规范化诊治。
郝希山:降低癌症发病率,提高治愈率,延长生存率,最有效的是预防。我国肿瘤发病率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持续上升。肝癌是我国死亡率较高的肿瘤,1992年开始推广注射乙肝疫苗,乙肝从原来普通人口的10%下降到现在2%~3%,肝癌的发病率在有些地区也出现拐点。
林东昕:现在医学界普遍认为肿瘤的发生有两个原因,一是环境因素,包括病毒感染以及过度饮酒、吸烟等生活方式。二是遗传因素,一些基因与肿瘤癌变通路关系非常大,如BRCA1基因,其突变人群极易发生乳腺癌。
重视癌症但不惧怕癌症
中国工程院院院士程书钧指出,肿瘤的发生与衰老密切相关,是人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免疫力下降的一种表现,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种生命现象,是人衰老过程中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没有必要惧怕肿瘤,就像没有必要惧怕衰老一样。
宿主因素在肿瘤的发生过程中以及治疗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肿瘤是全身性疾病,不能孤立看待。国外一项研究发现,遗传背景、饮食完全一样的两组小鼠,生活在开放自由环境中的一组小鼠,肿瘤发生率非常低,而被关在笼子里的那组小鼠,肿瘤发生率较大。外部环境因素通过小鼠的神经系统影响到神经内分泌,导致两组肿瘤发生率的巨大差别。
肿瘤的癌前病变约有10~30年的过程,癌前病变阶段是发现早期肿瘤、研究肿瘤、控制肿瘤的关键阶段。近30年来,心血管病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关键在于预防和早期干预,而肿瘤患者大多数在晚期发现,治疗效果差。
肿瘤跟其他慢性病一样,是可以带瘤生存的。随着科学发展,将来肿瘤带病生存时间将极大延长,肿瘤的防治将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抗击癌症 社会责任:抗癌是全社会的事
赵平:WHO制订的全球行动计划,提倡所有成员国政府共同承担肿瘤防控责任。中国癌症基金会正是在此情况下诞生并发展的。32年来,募集的资金全部用于中国的癌症防控工作:一是预防,二是救助低收入癌症患者,三是支持肿瘤防治科研工作。
医患携手 共抗癌症:患者有信心,医者有仁心
石远凯:医生与患者沟通是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与不同期别的患者沟通的内容会有所区别。对癌症要客观认识,不惧怕。
季加孚:患者的恐惧和焦虑不仅来自于生命,也来源于疾病带来的附加问题,可通过医疗模式的调整,尽量地去关怀、帮助患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有一套体系,肿瘤内外科、心理康复医生,还有营养师、药剂师、管理护士等都会纳入进来,为就诊患者主动提供医疗服务,让患者感受到有人支持他。
王绿化:每年有很多公益项目,如北京希望马拉松义跑、肿瘤防治宣传周和义诊活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教育培训和质量控制,从肿瘤治疗层面提高各层医院肿瘤诊治水平。
沈琳:确诊癌症后,首先肯定是恐惧、恐慌,之后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焦虑,急病乱投医;第二种是悲观绝望,甚至有自杀倾向;第三种是逃避,不治疗,这会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希望通过家人、社会、医生,帮助患者尽快调整过来,理性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