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6-04-07 总第447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6-04-07 总第447期
返回上层

总第447期

发布时间:2016-04-07

肿瘤

标题导航

首部中国指南登陆国际期刊

发布时间:2016-04-07来源:《医师报》作者:赵佩  阅读: 494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近日,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CGCG)成人弥漫性脑胶质瘤临床指南发表于国际著名癌症期刊《Cancer Letters》。据悉,这是我国医学领域内,首次由中国学者牵头制定并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英文指南。该指南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江涛教授,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毛颖教授,北京协和医院马文斌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毛庆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尤永平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杨学军教授等制定。(Cancer Lett.2016,375:263)

【指南故事】

我国脑胶质瘤研究跻身国际先列

专访指南领衔者、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江涛教授

此次指南撰写团队阵容强大精益求精

《医师报》:指南制定及发表经历了哪些过程? 

江涛:指南撰写团队阵容强大,多次商酌,几经修改,得到多个研究中心和专家支持。

指南撰写团队囊括了来自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天坛医院等国内24家大型医疗科研机构的61位专家学者,包括神经外科、放化疗、神经影像学及神经病理学家等,参考了国内外脑胶质瘤数十年临床研究进展和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为规范国内脑胶质瘤的临床诊治提供了参考依据,在我国脑胶质瘤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从指南开始撰写到最终发表,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分别在北京、扬州、成都和无锡召开指南撰写专题会议,多次商酌,几经修改,最终定稿。并与《Cancer Letters》编委会进行多次沟通交流,以最大努力完善指南文稿。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和Cochrane中心为撰写团队提供了咨询支持。周良辅院士、赵继宗院士、王任直教授、陈忠平教授以及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李敏教授为此次指南的发布给予了大力支持。

中国脑胶质瘤临床科研事业飞跃发展

《医师报》:该指南之所以发表,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江涛:一系列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以及诊疗水平的飞速发展是此次指南成功发表的基石。

过去数十年,欧美在研究脑胶质瘤基因组变化及优化其治疗方案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我国脑胶质瘤临床科研事业在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的带领下也取得了飞跃发展。

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先后获“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支持,构建了国内最大的脑胶质瘤生物样本信息库和基因组学数据库,包括具有完整临床信息和随访时间长达10年的3000余例样本,完成了各种表达谱芯片659例、高通量测序520例。在《Genome Research》, 《PNAS》, 《Oncotarget》, 《Neuro-Oncology》等发表了一系列具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我国在脑胶质瘤研究领域取得的巨大科研成果、我国脑胶质瘤临床科研人员不断增长的国际影响力和我国脑胶质瘤诊疗水平的飞速发展是此次指南成功发表的基石。

我国脑胶质瘤研究领域里程碑式事件

《医师报》:您认为该指南在国外期刊发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江涛:力证了我国脑胶质瘤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规范我国脑胶质瘤的临床诊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既往,只有发达国家的权威研究机构能发布国际临床指南,我国乃至亚洲在这一领域都处于空白状态。此指南的发布意味着我国脑胶质瘤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指南评估了成人脑胶质瘤的诊疗证据、提出了脑胶质瘤诊疗建议、为成人脑胶质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完整的方案,同时为研究机构和决策部门提供咨询依据。受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委托,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行为,提高脑胶质瘤诊疗水平,改善脑胶质瘤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及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依据该指南制定了国内首个脑胶质瘤分子诊疗规范。

该指南将架起我国脑胶质瘤学科与国际沟通的桥梁,对我国神经肿瘤学走向世界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指南解读】

中国证据  世界标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江涛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  蔡金全

首次纳入国内流行病学和分子遗传学信息

依据中国多中心脑肿瘤研究和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研究结果,指南详细地阐述了中国人群脑胶质瘤的发病率、各病理类型所占比例及患者生存时间等流行病学特征和长期随访结果。根据脑胶质瘤分子病理学的研究,指南阐述了中国人群脑胶质瘤关键分子遗传学变化的发生比例。

该指南充分考虑了国人脑胶质瘤的流行病学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引用多项来自国内团队的研究证据,较国外指南更适用于国人,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展国内外种族差异性疾病研究奠定基础。

率先纳入分子信息  确定“综合诊断”方案

2014年,国际神经病理学大会达成“ISN-Haarlem”共识,确定“综合诊断”概念以尽可能严谨地应用于脑胶质瘤临床诊断。“综合诊断”不仅包括肿瘤级别和组织病理类型,还要纳入关键的分子信息。根据该共识,用于成人弥漫性脑胶质瘤的“综合诊断”方案已经形成。

首先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DH1-R132H及ATRX表达状态,必要时检测染色体1p/19q状态及采用测序方法检测IDH1和IDH2突变状态。

此指南中已重点强调脑胶质瘤“综合诊断”概念,并推荐依据上述分子病理检测流程进一步精准诊断脑胶质瘤,这极有可能成为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的推荐内容。

研究成果改写脑胶质瘤术后综合治疗方案

近十年,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在脑胶质瘤临床科研领域取得多项重要进展,入选国家卫计委卫生标准制定项目计划,并纳入Cochrane国际循证医学数据库及美国临床指南。

脑胶质瘤患者年龄、手术切除程度、IDH突变、1p/19q缺失和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对治疗方案选择有重要影响。

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研究发现,与单纯放疗相比,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可显著延长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生存时间,而对于IDH突变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接受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或单纯放疗,其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异。此发现作为重要更新写入指南(循证医学2a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