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雨)科研领域的严重失信行为,将面临永久取消申请资格的可能。
4月11日,科技部牵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严重失信行为记录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明确,对于列入严重失信行为记录的责任主体,将按照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阶段性或永久取消其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或参与项目实施与管理的资格。同时,在后续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工作中,应当充分利用严重失信行为记录信息,对相关责任主体采取限制措施。
科研腐败、弄虚作假等问题由来已久。2014年底,全国多名院士、教授因身陷科研经费腐败丑闻被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海澄教授直言:“这是一个很好的规定,对于净化科研风气一定会有帮助。”
而在中国工程院秦伯益院士看来,科研严重失信行为已经到了必须整顿和解决的时候了,此时出台这样一个《规定》,非常必要。所有与科研相关的单位及个人都应该认真贯彻落实。
秦伯益院士同时指出,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不少这一类的相关规定。学术界原本应该是一片净土,但却出现失信、腐败等行为,并持续多年,着实令人惭愧。“制定各种规定、各种制度都是必要的,但这只是第一层次的工作,是面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国家应有的动作。更为关键的是制度层面的改革,即科技法制的建设,现有的《科技进步法》是不够的。”
除法制层面的制度建设外,更需从道德建设层面进行思考和具体解决,这便需要教育改革的跟进,规避应试教育、评价机制所带来的功利性影响。秦伯益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