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生:移动医疗的春天来了
“AlphaGo完胜围棋高手,未来,机器人也许会替代医生。”这是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马长生教授在“移动医疗与心血管病防治”主题报告中的开场白。
马长生教授指出,信息技术正在改变医疗模式。从手机监测心电图,到隐形眼镜监测血糖,充满奇思妙想的可穿戴设备将促进疾病管理模式的转变。
多个国家持续推动移动医疗发展
2013年,美国FDA发布移动医疗App管理指南并指出,对于风险较小的绝大多数App,可不经过审查批准,同时对于非正常运行时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App要加强监管。
2014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文称,2018年全球将有17亿人口成为移动医疗产品应用者。
欧盟移动医疗绿皮书指出,2017年移动医疗将为欧盟节省990亿欧元医疗费用,欧盟新的研究与创新框架将持续全面支持和推动移动医疗的发展。
2015年,美国心脏学会发布的移动医疗预防心血管病科学声明中提到,移动医疗可用于体重控制、运动监测、戒烟、糖尿病自我管理、血压控制、血脂控制等领域,但研究证据仍不充分。
移动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SimCard研究对西藏和印度47个乡村的2086例心血管病高危患者进行移动管理,随访1 年,结果显示,干预组阿司匹林应用率较对照组增加17.1%,收缩压降低2.7 mmHg。
IN-TIME研究对欧洲、澳大利亚等36家三级医院,716例置入ICD/CRT-D的心衰患者,随访1年发现,远程监护可改善心衰患者预后,使心衰恶化和死亡风险均明显降低。德国2家卒中中心和15家地区医院建立的协作模式,在10年间使偏远地区的卒中患者溶栓率从0.4% 升至15.5%。
马长生教授指出,移动医疗也是我国医疗卫生发展的方向。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卫生服务效率亟待提高。移动医疗有利于缩小医疗服务的区域差异,降低医疗费用,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减少劳动量,最终提高患者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2050 年能否终结心血管病流行
Simin Liu: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创造未来
心脏病与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无论从危险因素还是基因学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统称心脏代谢疾病。
来自布朗大学、全球心脏代谢健康中心Simin Liu教授指出,从全球来看,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中国,从1960-2009年,预期寿命都大幅提高,其中一部分来自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显著降低。
众所周知,80%~90% 的心血管病和糖尿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预防。1980-2000年,由于治疗干预和危险因素的控制,美国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降低了50%,1999-2009年又降低33%。1980-2010年,心血管死亡人数从345人/10万下降到128人/10万,其中,47%来自治疗和二级预防,44%来自危险因素的控制。
目前,虽然心血管病仍是第一杀手,但是照这个下降速度,至2050年,能否能终结心血管病的流行?
2016年发表在《循环》的一篇文章显示,低-中收入国家正在面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风暴,除传统危险因素外,还包括老龄化社会、空气污染、城市化、国家资源有限等。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发展的过程,从形成到事件约需40年,而人是社会的,在漫长的40年中,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无可避免地会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到目前为止,人类都只把心脏代谢疾病预防的注意力放在生物学上,从2016-2050年,应该整合临床和公共卫生资源,来应对社会和文化中影响心脏代谢健康的多重因素。预防体系建立的基础首先应该将健康视为一个社会的“正道”,这是做好预防的基本态度。将传统心血管病预测模型和公共健康的社会/行为因素结合起来,才能做好预防。
提高健康服务体系,将所有的健康数据连接起来,包括疾病史、家族史、收入、教育、所处社会小环境、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娱乐习惯等。根据个人的社会学特点和基因特点,向其发送针对性的健康资讯和知识。
当然,对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学因素的共同干预需要多方位策略,需要构建以系统为基础的科学框架、需要人群的干预策略以及个体化的干预策略。
可以用流行病学的4-I原则来指导预防体系的探索,即转化(Interpretation)、整合(Integration)、执行(Implementation)和创新(Innovation)。
以利用大数据预防心脏代谢疾病的策略为例。整合是指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个人社会学及健康信息;创新指通过手机收集数据,在收集到高质量数据的同时,还可以降低费用;执行是指利用大数据预防心脏代谢疾病需要新的伙伴加入,比如技术公司、工厂、学校以及其他领域(信息、经济、心理、社会、城市规划者、健康服务提供者、政策制定者等);转化指认识的再循环,检验干预措施、收集数据、优化或建立新的干预措施。(路璐 整理)
霍勇:迈出降压预防卒中的新里程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委、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指出,高血压是导致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与冠心病相比,卒中对于国人的危害更为显著。
2015年,由霍勇教授领衔完成的中国卒中一级预防试验(CSPPT)证实,H型高血压是卒中主要的危险因素,中国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低叶酸 现象。另外,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的677 TT基因型在中国人群中频率高于其他国家人群,上述因素在血压增高的同时会大大增加卒中发生的风险。
CSPPT试验纳入从2008-2013年的江苏省、安徽省32个社区的20 702例患者。所有患者入组时均罹患高血压,但无卒中或心肌梗死病史。
研究显示,与单用依那普利组相比,依那普利联合叶酸药物治疗显著降低了高血压患者的首发卒中风险。该研究首次证实,中国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同时补充叶酸具有更理想的卒中预防效果。
关于预防卒中的血压控制目标值,既往相关研究存在两大缺点。一是复杂性,即试验入组者者危险程度不同、年龄不同、观察终点不同、降压靶值不同;二是研究多是事后分析,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缺乏,并以中高危受试者为主,基于低危人群的一级预防研究缺乏。
基于此背景下,霍勇教授透露,CSPPT-2研究已启动,预计将纳入3.3万高血压患者,主要回答“在无心血管病、≥6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收缩压降压目标值130~140 mmHg是否比140~150 mmHg更有效预防卒中,以及降压目标值<130 mmHg是否优于130~140 mmHg”的问题。
霍勇教授表示,预计 CSPPT-2研究将于5年后得出重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