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6-04-14 总第448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6-04-14 总第448期
返回上层

总第448期

发布时间:2016-04-14

人文

标题导航

医学与管理

发布时间:2016-04-14来源:《医师报》作者:宋攀 陈朝阳  阅读: 559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在日前举办的“呼吸学科建设明道讲坛暨全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研修班”上,与会嘉宾分享了多年来从事教学、管理方面的心得体会。本期,我们撷取了部分专家报告的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北京大学医学部唐朝枢:

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塑造科研能力

研究生导师培养学生的关键不是为了完成论文,而是要塑造学生的科研能力。

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性思维向探索研究性思维的转变  如今,绝大多数研究生是从本科教育经研究生招生考试直接入学。在本科阶段,学知识是学生的主业,4年的本科教育使学生们对学习性思维习以为常。当学生身份转为研究生后,研究生导师要指导学生转变观念,帮助学生建立探索性研究思维模式,逐步让学生树立自己是“科研工作者”的身份意识。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未知领域,不是重复别人的工作,所以,科学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如果别人把未知的问题解决了,自己再重复没有任何价值。

科研能力内涵指导下的培养细节  研究生导师培养学生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具体而言科研能力包括文献复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技术操作能力、科研论文撰写能力、科研基金申请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意识要贯穿在整个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以对科研工作有着深远影响的科研课题选择为例,实验室负责人一定要考虑清楚自己实验室的定位,定方向、定领域、定课题。方向一定要稳定,领域要相对稳定,课题则要非常活跃。在研究生课题的选定中,研究生要在导师的指令下,与导师一起商量确定,不能违背实验室的整体方向与领域,这样才有可能诞生高起点的课题。有的导师比较忙,让学生自己看文献,喜欢什么就看什么,学生自己选课题,这样非常不好。

研究生入学后要让他们尽快了解导师或者科室的工作内容、熟悉实验室工作环境。结合文献信息和临床发现的问题,提出科学假说,在第一学期末把课题定下来。在研究生培养的其他细节中:导师要重视学生开题报告、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交流;发表文章让学生自己联系、撰写、改动;不在毕业答辩会上,替学生回答问题等。

中日医院丁晶宏:

学科团队与人才养募的强/弱策略

学科发展与养募优秀人才是相辅相承的关系。两者都与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息息相关,其中,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学科建设又能带动人才成长那么,如何养募优秀人才呢?

首先应明确国家对优质人才的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养募人才。根据“含金量”由高到低,优势学科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国家实验室、国家医学中心;第二类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第三类为国家重点学科;第四类是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等。

以第二类为例,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占据重要地位,占比高达30%,对于学科带头人而言,不仅要求其在本领域具有高水平的学术能力,还要其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宽阔的胸怀;对于学科骨干而言,有没有在相关学会担任要职,有没有发出过重要声音,都是评估依据。同样,在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评估中,学科领军人物在五年内主持过哪些科技项目,创新团队具有怎样的优势,领军人物是否为院士、是否在重要学会任职也都有清晰地描述。

blob.png

其次,可进行医院间人才队伍建设横向对比,找出差距,迎头赶上。医院学科带头人要掌握在学科权威排名中,比自己医院靠前的医院他们的学科队伍情况,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做到心中有数。具体可从年龄、职称、学历、医师数量、学术团体兼职等方面进行比较。

从复旦专科排名名列前茅医院的人才建设梳理中,我们发现,学科带头人通常都是国家级学会分会的主委,至少是常委,绝大多数都是博士生导师。学科骨干都是省级青年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研究生导师通常表现活跃且创新能力较强。这样的学科团队大多结构合理稳定,在本领域优势明显,且多是高校附属医院,几乎都是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学术水平在同行业处于较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