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被告知,只有当体内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消失,出现表面抗体(抗-HBs)时,才会被“治愈”。然而这种每个患者都希望达到的理想终点,却很少有人能达到。
斯坦福大学胃肠病学与肝病学教授、乙肝研究顾问Robert Gish在2015年亚太肝病学会专题研讨会上建议,若患者体内检测不到病毒载量 (HBV DNA)和HBsAg,且没有肝脏损害症状,他们可能已获得“功能性治愈”,即便体内尚未出现抗-HBs。这种治愈被称为"功能性治愈",因为治愈乙肝的唯一办法就是免疫系统控制或病毒抑制。(亚太肝病学会官网)
CHB患者通常会经历几个感染阶段,首先是童年与成人初期的高病毒载量期(称为免疫耐受期),随后进入乙肝病毒活动期,可持续数年或数十年。在这个阶段,人体的免疫系统试图清除感染。
“有一些幸运的患者,他们的免疫系统可在‘活动期’成功清除HBsAg和被感染的肝细胞,其HBsAg检测呈阴性,检测不到病毒载量,肝酶测试(检测ALT或SGOT)表明没有肝脏损害迹象。”Gish说,“研究表明,除了非活动期感染,2/3的上述个体不会出现抗-HBs。”
然而,出现抗-HBs不是乙型肝炎复原的金标准吗?纵观历史,指南建议,慢性感染患者必需产生至少10 mU/ml抗-HBs,称为“功能性治愈”。之所以采取这一标准,是因为大多数短期或急性乙肝成人患者在清除感染后会产生大量的抗-HBs,且接种疫苗的个体也倾向于产生高水平的抗-HBs。
“但我们认为,这一标准不再适于慢性感染患者。” Gish解释,“抗-HBs的任务非常明确,但我们认为人体可能产生了其他我们无法衡量的表面抗体类型。目前我们测量的只是一种表面抗体类型,尽管还不明确,但在已清除了HBsAg的慢性感染患者体内可能不会出现这种抗体。”Gish推测,可能实验室可测得的表面抗体中和了随后感染中的HBsAg,所以不能测到多余的此种类型抗体。
这种情况类似于个体接种疫苗,随时间的推移,抗-HBs检测不再呈阳性。既往认为体内产生大量表面抗体,意味着更好的保护作用,然而现在我们知道,已接种过疫苗的个体,即使体内的抗-HBs水平下降或检测不到,其免疫系统的T细胞反应和记忆B细胞仍会起到保护作用。
Gish指出,基于这些调查结果,2年或以上检测不到HBV DNA(<8~12 U/ml)或HBsAg(<0.05 U/ml),没有肝脏损害症状的个体可能获得了功能性治愈,即使检测不到抗-H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