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症状可持续存在,亦可间歇发作。根据粪便性状将IBS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混合型及不确定型4个亚型,以IBS-D最为常见。
IBS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观点与模式的建立及对IBS研究的深入,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IBS发病与内脏感觉异常、肠道运动异常、神经-内分泌-免疫异常、肠道感染与菌群失调、精神心理因素、饮食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
IBS临床表现具有多变性和反复性,且个体差异较大,因此,现代医学尚未形成有效、理想的治疗方案,多依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类型和发作频率,遵循个体化原则,采用对症对因(发病机制)治疗。
中西医治疗体现在西医诊断和中医辨证治疗
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如解痉药,肠道动力感觉调节药,氯离子通道激活剂,抗生素与微生态制剂等)、心理治疗,及近年提出的胃肠导向催眠、低FODMAP食谱和粪菌移植等非药物疗法。这些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还没有一种药物能改变IBS的病程。
中西结合治疗IBS-D主要体现在西医诊断和中医辨证治疗上。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改善IBS临床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一定优势,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寻求中医药治疗。中医药在IBS的治疗上形成了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推拿、穴位敷贴等多种干预措施并用的治疗体系,中药汤剂为临床治疗主体。中西结合治疗IBS主要涉及腹泻型和便秘型,但以腹泻型报道为多。
笔者团队对IBS的临床辨证研究发现,IBS-D最常见证候依次是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肝气郁结、脾虚湿盛、肝脾不和等,占全部证候的80%,而涉及肝郁、脾虚证候的占94%,疏肝健脾是公认的治疗IBS-D的主流方法。在中药汤剂治疗中,以法立论自拟方、传统方固定方随证加减及“一证一方”辨证论治。
刘建平等研究显示,与安慰剂比较,规范化、个体化的中药组方能明显改善IBS-D患者症状,且未见不良反应。
中成药治疗IBS-D也具有较好成效,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刘建平等进行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建立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的中成药能显著缓解IBS-D患者症状,且无不良反应。
从西医疾病和中医证候两方面行疗效评价
理想的中西结合治疗IBS-D疗效评价应包括中医证候疗效和西医疾病疗效两个方面。
西医疾病疗效
2012年,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及2014年欧洲药监局发布的IBS临床试验指南在临床上最为实用,两个指南的主要评价指标均从腹痛和大便便质评估入手,并结合整体症状进行评价。
中医证候疗效
IBS疗效评定主要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0年发布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内容包括综合疗效、肠容纳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等评价;具体评价指标包括IBS症状严重性量表(IBS-SSS),中医证候评分(主要症状、次要症状、舌象、脉象评分),患者报告的IBS总体症状评分,IBS生活质量量表及Hamilton焦虑他评量表等。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治疗IBS-D都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于如何选择药物?是用中药还是用西药,单一用药还是联合用药?用药疗程多长时间为最佳,目前都不是十分清楚。
中医药在IBS治疗中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经过多年积累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治疗经验,但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偏低,缺乏大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需要在今后研究中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