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全球高发病,其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率低、预后差。实施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还存在很多困难,针对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已成为胃癌防治的重要手段。胃癌前病变或胃癌前疾病患是我国胃癌防治的重点人群。
WHO将癌前期病变分为癌前病变和癌前疾病。
胃癌前疾病是一个临床概念,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炎等。胃癌前病变是一个病理学组织概念,是指更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变化,包括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后者又称上皮内瘤变是胃癌发生前的最后一个阶段,组织学上定义为明确的肿瘤性上皮,是最直接的胃癌前病变。
重度异型增生,因其短期癌变风险高,且可能已混入原位癌,镜下治疗或手术切除是推荐的首选方法,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即轻中度异型增生)则是内科干预治疗的重点。
萎缩胃炎是胃癌独立危险因素,对萎缩胃炎为背景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进行监测和内科干预,阻断进展,是降低胃癌发病率的有效方法。
两大治疗方式为胃癌前病变策略
目前,胃癌前病变的现代医学干预方法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补充抗氧化维生素等。研究普遍认为,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助于消除活动性炎症,改善萎缩,能否逆转肠化和异型增生尚存在争议。
叶酸缺乏导致DNA甲基化紊乱和DNA修复机制效率减弱,补充叶酸对萎缩、肠化及异型增生有改善作用,有可能预防胃癌的发生,相关研究结论还不一致。
根除幽门螺杆菌联合抗氧化剂、选择性COX-2抑制剂、分子免疫靶向治疗均是治疗胃癌前病变新思路,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早期诊断仍需进一步完善
胃癌前病变研究在病理组织学诊断和疗效评价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如异型增生诊断和分级标准不统一,混淆再生性增生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活检取材数量、大小、深度不足影响病变准确诊断,缺乏疾病特异的生活质量测评工具,病理诊断准确性和一致性差,受病理医师诊断经验和对标准把握尺度等主观因素影响大,这些均影响研究的科学性和成果的可比性。
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胃癌前病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引入“体腔粘膜定标活检钳”技术,提高了胃黏膜活检部位准确性和前后取材一致性。
同时,还组织国内权威的消化病理、临床专家就标本处理、病理诊断评价规范、质量控制、异型增生半定量评价等达成共识,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在此基础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国内三家医院联合开展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临床研究,以叶酸为对照,从病理、胃镜、症状及基于患者报告临床结局(PRO)测评初步量表综合评价摩罗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中度异型增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显示,摩罗丹可改善异型增生积分,异型增生消失率达24.6%,较叶酸组提高近10%;改善异型增生、萎缩、肠化、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有效率分别为25.4%、34.6%、23.0%、21.5%、14.6%,均高于叶酸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可改善胃镜下红斑、黏膜色泽、胆汁反流;改善上腹痛、上腹堵闷、烧心、嗳气、食欲减退等临床症状优于叶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摩罗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中度异型增生较叶酸有一定临床优势,安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