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题为《北大教授李玲:中国医改就是一群脑子不好的人在开特奥会》的文章红遍朋友圈。此文经查证是一篇旧闻,最先发在2014年5月16日《英大金融》杂志上,原题为《李玲:我觉得我是中国派》。在“标题式”的传播之下,舆论场上围绕医改的“公益性”等问题又打起了“嘴仗”。
李玲:我觉得我是中国派(节选)
稍有良心的人,都不应该把医疗作为一个赚钱的行业。国内一些唯市场派的经济学家不了解卫生经济的特性,将医疗类比餐饮业,闹出不少笑话。截至目前,这种笑话仍在继续,将民间资本引入公立医院改革即是一例。如果说吸引民营资本扩大供给,就去办医院好了,倒腾现有医院干什么?民营资本也不是傻子,没有一家愿意自己办医院,都是想去牟利的。把公立医院这最后一块蛋糕分了,能解决老百姓看病的问题吗?
本期观点: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李玲教授,力挺政府主导下的医疗机构“公益性”改革方向,并给自己戴上“中国派”的帽子。
为公立医院招魂,阻击社会办医……舆论场上列出李玲教授所犯的几条“滔天大罪”,并恳求李玲能够“高抬贵手,放过医改”。舆论场上,李玲被人们戴上了“医改圣手”与“医改杀手”的双重面具。
医改在路上也在“嘴上”,隔三差五朋友圈总会冒出疯传的文章。市场派、公益性、学院派……各种名词纷纷出现,各种观点你方唱罢我登场,有理性探讨的,也有点名抨击“互撕”的,有力挺的,也有唱衰的。
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但如此火爆的医改却让不少看客越发糊涂。不论是“差评”还是“好评”看起来都有理有据、理直气壮。
舆论场上的“双面李玲”折射出的恐怕是医改的复杂性与艰巨性,透露出医改共识的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