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6-03-24 总第445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6-03-24 总第445期
返回上层

总第445期

发布时间:2016-03-24

中西医结合

标题导航

从“太阳系学说”研究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机制

发布时间:2016-03-24来源:《医师报》作者:安冬青  阅读: 611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亦称为缺血性心脏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心血管疾病之一。既往认为易损斑块致冠脉狭窄是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blob.png

20世纪80年代,Pijls等研究了代表冠脉对心肌的供血能力的指标血流储备分数。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冠脉狭窄达85%的患者临床并未出现心绞痛等缺血症状,而狭窄仅50%的患者反而出现心肌缺血的症状。2012年,意大利比萨大学Mario Marzilli教授等从冠脉微循环障碍方面提出冠心病的新机制,即“太阳系”理论,认为冠心病的发生机制是一个“多元制”,易损斑块引起的冠脉狭窄只是机制之一。

“太阳系学说”即以心肌细胞为“太阳”,以严重冠脉狭窄、炎症、血小板和凝血、血管痉挛、微血管功能异常和内皮功能异常为“6大行星”引起的冠脉微循环障碍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指南着重强调冠脉微血管病变,忽视冠脉微血管病变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心肌缺血。

目前,冠心病的治疗已经进入了“微时代”,如何改善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防治冠脉微血管病变,保护缺血心肌,成为重要的临床研究内容。以“太阳系学说”为切入点,从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栓形成、微循环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方面探讨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机制将成为主要切入点。

中医认为冠脉微循环障碍属于微小瘸积、血瘀内结、络脉凝阻等范畴。张运院士和吴以岭院士研究发现,通心络胶囊可通过对循环血内皮微粒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稳定冠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抑制内皮炎症等改善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芪苈强心胶囊可通过降低Ⅰ型跨膜糖蛋白、Ⅱ型跨膜糖蛋白在心肌细胞中的表达,调节B淋巴细胞瘤-2基因和Bax平衡来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步长药业的脑心痛胶囊可通过调节一氧化氮、内皮素、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改善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陈可冀院士研究的芎芍胶囊能够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兔主动脉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的蛋白结合活性,减少血清中相关炎症因子,从而抑制炎性反应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笔者团队研究的天香丹能够调控ApoE基因敲除小鼠NF-κB和p38MAPK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减轻氧自由基损害等机制以改善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研究从改善冠脉微循环障碍入手,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科学依据。

6666131271654443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