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第七届国际恶性血液病会议(BTG 2016)在广州召开。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黄晓军教授和美国MD Anderson肿瘤中心Richard Champlin教授担任本次会议共同主席,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刘开彦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娟教授担任本次会议共同执行主席。国际恶性血液病会议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血液学会议之一,本次会议通过多发性骨髓瘤、低度恶性淋巴瘤、B细胞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骨髓增生性疾病、霍奇金淋巴瘤、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个板块进行专题研讨。
多发性骨髓瘤
单抗和细胞免疫治疗带来新希望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人体浆细胞不受控制过度增殖的血液恶性肿瘤。骨髓瘤会产生大量单克隆抗如“炸弹”一样破坏全身骨骼,产生明显骨痛并容易骨折,且会堵塞肾小管导致肾脏衰竭。在仅依赖化疗药物的时代,其中位生存期仅1~3年,随着各种新治疗方式的涌现,MM患者的生存期预期会达到8~10年。
来自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Robert Orlowski教授等专家从单克隆抗体,细胞免疫治疗等多方面介绍了多发性骨髓瘤的突破性进展。
Orlowski教授介绍,2015年,单克隆抗体Daratumumab获得FDA加速审批上市,成为多发性骨髓瘤领域人源化抗体类孤儿药。这种药物可以如“导弹”一般精准命中并摧毁表面表达CD38分子的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哪怕对于此前最强的新型治疗药物(来那度胺、硼替佐米等)耐药的多发性骨髓瘤,Daratumumab有效率仍达29%~36%,缓解作用时间持久,不良反应小。
因此,除了用作晚期挽救性治疗,Daratumumab还有望未来在未接受其他治疗的早期患者中发挥更为重要作用。与其类似的单克隆抗体,如针对肿瘤SLAMF7抗原的Elotuzumab临床试验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
此外,通过靶向T细胞负性共刺激信号的检查点治疗(Check Point Therapy)在多发性骨髓瘤中逐渐崭露头角。PD-/PD-L1抗体可以唤醒陷入“沉默”的抗肿瘤免疫,通过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攻击肿瘤细胞,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及NK细胞(CAR-NK),通过基因改造“武装”患者自身T细胞实现对肿瘤相关抗原特异性识别,使效应T细胞充分发挥肿瘤靶向性、杀伤活性和持久性。
上述新治疗方法,与“不辨良恶”,疗效差、不良反应大的化疗相比,更“精确、彻底”,Orlowski介绍,也许在未来5~10年,通过联合多种方式“治愈”多发性骨髓瘤不再是梦。
单倍体移植
单倍体移植排异障碍新进展

急性白血病,比多发性骨髓瘤等的恶性程度更高。在新药辈出的时代,造血干细胞移植仍为急性白血病有效乃至唯一的治愈方案,同时不断涌现的多种新药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的“加分项”。
如何实现“人人都有供者”一直是血液病学研究焦点,而单倍体移植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解决方案。“排异”,即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影响单倍体移植疗效的核心障碍。
通过移植物组分中细胞组分预测风险,北京大学黄晓军教授在此次会议上首度揭示一项前瞻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最新结果。研究显示,根据风险分层可使高危患者排异发生率降至与低危患者无差异,而不增加复发风险,充分体现了“精准医学”的诊疗思路。
此项研究将于近日发表于国际临床肿瘤学最高水平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
单倍体与同胞相合移植效果一致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又被成为“前白血病”,患者骨髓无法生成足够的合格血细胞,并很容易进展为急性白血病。如何“上医治未病”,阻止其疾病进展是关键。
黄晓军教授在会议上展示了其团队在单倍体移植治疗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方面的最新进展。结果显示,单倍体移植可以取得和同胞相合移植一致的疗效,长期生存率可超过60%。
此项研究也已被《Leukemia》杂志接收,并拟近期发表。
相关研究
不宜干细胞移植的新发MM
两种联合疗法 临床疗效类似
近日,荷兰Sonja Zweegman等在《Blood》杂志发表了一篇研究,探讨了不适宜干细胞移植的新发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美法仑+强的松+沙利度胺联合治疗(MPT)后,沙利度胺维持治疗方案(MPT-T)和美法仑+强的松+来那度胺联合治疗(MPR)之后,来那度胺维持治疗方案(MPR-R)的治疗疗效及毒性差异。结果显示,MPT-T和MPR-R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相近,但毒性反应方面存差异,沙利度胺维持治疗主要为神经毒性,而MPR治疗主要为骨髓抑制。(Blood.2016,127:1109)
MPT治疗为不适宜干细胞移植的新发MM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但沙利度胺的长期用药受其神经毒性的限制。而MPR-R方案则显示出了可观的疗效且不会产生严重的神经毒性。
该研究为多中心、开放性、随机Ⅲ期试验,共入组637例患者,随机给予9疗程(4周为1疗程)的MPT治疗后沙利度胺维持治疗(MPT-T组)和MPR治疗后来那度胺维持治疗(MPR-R组),直到疾病进展或发生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主要研究终点是无进展生存期(PFS)。
中位随访36个月,MPT-T组和MPR-R组的PFS分别为20个月和23个月(HR,0.87;95%CI,0.72~1.04;P=0.12);缓解率相近,部分缓解率均较理想,分别为47%和45%。血液学毒性,MPR-R组更多见,尤其是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MPR-R和MPT-T组分别为64%和27%;3级以上神经毒性,MPT-T组更明显,分别为16%和2%,大大缩短了MPT-T组维持治疗时间(MPR-R组5个月,MPT-T组17个月)。
综合来讲,两种治疗方案临床治疗效果相近,但毒性反应存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