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微信,看到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年轻医生余可谊整理发出的10篇短文,心情格外振奋。
余可谊去年当选为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在《无尽的路》一文中,他写道:“面对医院暴力,除了悲伤、愤怒,我们还能做什么?医院暴力零容忍得到社会大众的理解,对于医务人员来说,不是无条件的。作为医者,首先要真心实意、用专业的知识和素养为患者服务,如果对患者漫不经心,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实际上就是置自己于危险的境地,甚至危及自己的同事。”
面对医疗环境中毋庸讳言的阴暗面,政府自有责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亦有责任,作为医生究竟应该何为?余可谊经过深思给出了以上的回答—— 这无疑会得到医患双方和社会的认同。
他在微信中说,“作为一名医生,主业是治病救人;但作为一个独立的观察者,我一直在思考中国医疗体系面临的问题,尤其是中国医疗体系面临的困局,有过慷慨的愤辞,更多的是理性的思索……我的这些努力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我写这些东西并不是因为我精力旺盛,心有余力,而是作为一名局内人,我有责任去记录这个时代,去提醒社会公众反思医学本身。因为和谐的医疗体系关乎每个人的幸福!”
“在这个社会转型期,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 这位年轻的医者用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话激励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去思考、去写作、去呐喊。字里行间,浸透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彰显着年轻一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
富国强民,振兴中华,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愿望。然而,在前进的路上无论是物质条件、自然环境的缺失,还是教育程度、国民素质的短板,都是绕不过去的坎。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一方面喜欢指责,发牢骚,在微信里大放厥词;另一方面却又借歪风替己捞好处,捡实惠,为不正之风推波助澜。如此这般,只能让仇视中国的敌对势力愈发得意,更加疯狂地诟病我们。
因此,社会需要更多像余可谊医生这样的人,特别是这样的年轻人。他们富有时代的使命感,对社会的暗流,不仅有“慷慨的愤辞,更多的是理性的思索”;对自己的“主业”,不仅有清晰的认识,而且肯于踏踏实实地付出。
“假如抱怨无法改变这个世界,让我们用爱、赞美与行动去改变它”。这位年轻医生在文章结尾所说的这句话是何等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