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6-03-24 总第445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6-03-24 总第445期
返回上层

总第445期

发布时间:2016-03-24

循环

标题导航

奏响心衰诊疗战鼓 开启新篇章(上接第16版)

发布时间:2016-03-24来源:《医师报》作者:整理 任燕 审校 甘天翊  阅读: 599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郑哲   阜外医院 

变革中的心衰外科治疗

心衰外科治疗技术包括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细胞移植、左室成型室壁瘤切除术、左室辅助和心脏移植等,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郑哲教授介绍,在阜外医院,CABG已成为缺血性心衰的常规治疗技术之一,患者预后良好,239例左室射血分数LV<35%患者CABG术后5年生存率达89%。关于传统体外循环下CABG与非停跳CABG(OPCAB)的区别,团队在《循环》杂志中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OPCAB短期获益,但增加长期再血管化及主要血管事件的风险。尤其是对高危患者而言,消耗更多的资源,长期费效比较低。

国外STICH研究提示,对于心梗后室壁瘤形成的患者行CABG+左室成形术对患者无获益,但郑教授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心梗后巨大室壁瘤形成的患者行CABG+左室成形术具有良好的远期生活质量改善和生存率提高,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Letter对STICH研究提出质疑。分析原因,可能与国外心梗患者血运重建时间早,真正的室壁瘤形成较少,而国内由于血运重建延迟,部分患者可形成巨大室壁瘤有关。

细胞移植是心衰再生修复治疗的希望,郑教授的团队开展世界首个CABG联合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合并陈旧心梗研究,提出在心脏停跳下经冠脉桥血管注射细胞有助于移植细胞滞留,在《美国心脏病学学院杂志》发表的部分结果表明该治疗短期有效,但长期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组织工程心肌是心肌再生修复的研究热点,但是目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短期内尚无法进入临床。

郑教授的研究团队进行了CABG+心耳组织块+大网膜包裹术的新探索,并开展了世界首个相关临床研究。关于人工心脏辅助装置,目前国际上已发展至第3代心室辅助装置,如Arrow CorAide、HeartMateⅢ和Levacor Rotary VAD等。但是,国内现阶段完全依靠进口,价格昂贵。团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心脏辅助装置:阜外-Ⅱ型(FW-Ⅱ)轴流泵。经过体外检测和大动物实验,FW-Ⅱ轴流泵已通过中检所检测,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谈到心脏移植,郑教授指出,心脏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心衰的常规技术。从2004-2015年底,阜外医院已累计完成了心脏移植500余例,心脏移植后患者5年生存率达86%以上,10年生存率75%以上,明显高于同期国际水平。

单纯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仅对部分患者有效,为了创新技术,迎接挑战,需要更新知识,革新策略,寻求生物信息学、医学工程学、生物物理学等更多学科合作,建立新的工作流程。


黄峻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慢性心衰药物治疗望突破

慢性心衰治疗单纯应用神经内分泌阻滞剂存在局限性,整体调节和多靶点作用药物治疗更优化,预后进一步改善。

2010年SHIF研究证实,依伐布雷定治疗心衰有效安全(主要复合终点降低18%),2012年该药即被欧洲指南推荐,2014年开始被国内指南推荐。依伐布雷定已于2015年在我国和美国上市。黄教授表示,要注意依伐布雷定与β受体阻滞剂的差异:依伐布雷定是特异性心脏起搏电流抑制剂,不影响房室传导;且只单纯降低窦律,对血压无影响,不影响心肌收缩率。

作为新型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LCZ696显著增加RAAS抑制剂对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的疗效,而且不良事件较少、较轻。

多靶点药物治疗方面,如中药芪苈强心胶囊相关研究被评为JACC年度优秀论文。研究表明:试验组NT-proBNP下降超过30%的患者比例显著增加。

黄教授强调,未来多要联合治疗心衰。慢性收缩性心衰的基本方案:β受体阻滞剂、LCZ696、醛固酮拮抗剂组成的“金三角”。新理念正在成形,新研究正在进行,新的机会正在前方!


朱文玲  北京协和医院

常见限制性心肌病需更多研究

限制性心肌病是心肌病中比较少见的一种类型,但由于其预后差而被临床医生所重视。其主要的分型包括:(1)心肌非浸润性:特发性、家族性心肌病、硬皮性心肌病;(2)浸润性:淀粉样变、结节病;(3)Storage Disease:血色病、糖原累积病;(4)心内膜心肌病:心内膜心肌纤维化、高嗜酸细胞综合征、药物性心肌病等等。原发性限制性心肌病治疗上无特殊,主要治疗液体潴留、支持治疗改善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心脏淀粉样变属于全身性疾病,由不可溶性淀粉样蛋白沉积于组织细胞间所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主要在中年发病。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清M蛋白和轻链升高。治疗建议尽早治疗,使用马法兰+地塞米松、自体干细胞移植等方法。

血色病是由于过多的铁质沉积在脏器组织,引起不同程度的基质细胞破坏、纤维组织增生以及脏器功能障碍。以40~60岁男性多见。临床上以全身皮肤色素沉着、糖尿病、肝硬化等为主要表现。心脏受累表现为心律失常,以室上性多见。行超声检查可发现早期左室充盈异常、舒张功能不全,晚期以扩张型心肌病征象为主。实验室检查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有助于该病的筛查。治疗上以反复静脉放血以及使用铁螯合剂为主。

朱教授指出,临床医生对心肌病的病因认识还是普遍不足的,需要在这方面多加强学习。另外,希望未来在遗传和干细胞方面上探索限制性心肌病的病因,自然病程以及有潜力的治疗方法。


黄晓红  阜外医院

老年性心衰更应个体化

黄晓红教授在会议上就老年人慢性心衰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探讨。

黄教授谈到,老年人慢性心衰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流行病学特点,并兼具多病因性、有别于成人的病因学特点。她从分子、器官等水平阐述了衰老对于心血管功能、结构变化的作用,指出老年心衰患者具有心排出量低、易发生低氧血症、对容量负荷反应不灵敏的病理学生理学特点。

随后,黄教授结合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表现,分析了老年心衰的诊断和治疗要点。强调不同病因对于心衰诊断的影响。

在治疗方面,黄教授指出,通过大量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发现,ACEI/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利尿剂、正性肌力药物等可改善老年性心衰的预后,其中ACEI类药物降低老年心衰患者死亡率的循证医学证据最为充分,经多项大规模药物临床发现靶剂量的ACEI类药物可以降低老年心衰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心因性死亡率,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老年患者是否可耐受的情况。

黄教授指出,BNP/NT-proBNP在评估治疗效果的意义,经研究发现,BNP/NT-proBNP指导下的治疗相比较标准治疗,左室射血分数的改善更为明显。

黄教授还就老年心衰患者群体的特殊性,分析了远程监控对于老年心衰患者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blob.png


6666131271654443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