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牵头组织实施的China PEACE中“回顾性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CathPCI)研究”的主要结果发布。研究显示,2001-2011十年间,我国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PCI)手术量迅猛增长,手术技术进步显著,然而诊疗不规范性仍普遍存在。(JAMA Intern Med.2016年3月14日在线版)
此研究是继2015年《柳叶刀》杂志发表China PEACE回顾性急性心肌梗死研究后,该课题组在我国医疗结果评价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
介入数量、技术长足发展
☆2001-2011年十年,随着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投入的持续加大,使公众“看得起病”的效果在本研究中显现明显,冠脉造影和PCI的住院患者数分别增加了17倍和21倍;
☆PCI治疗模式发生较大变化,经桡动脉手术的比例从2001年的3.5%增至2011年的79.0%;
☆药物洗脱支架比例从2001年的18.0%增至2011年的97.3%,其中多为国产支架。
上述结果提示,既往十年间我国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无论是在数量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
诊疗不规范仍普遍
然而,研究结果揭示的诊疗不规范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值得高度关注及反思。
☆尽管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然而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直接PCI的比例不足1/3,且十年间无显著增加;
☆冠脉造影阴性率约为60%,且十年间无明显下降;
☆药物洗脱支架的使用比例远高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
☆国际公认的质量评价指标的相关信息在病历记录中缺失严重,如直接PCI患者到院时间的记录率不足10%,球囊扩张时间的记录率不足5%, 使得直接PCI的及时性无从评价。此外,PCI成功率、造影剂使用量、出院带药等记录的完整性,以及手术安全性的监测也普遍存在问题。
提示我国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住院期间的诊疗规范性亟待加强。
研究者说
China PEACE回顾性CathPCI研究是我国首个全国代表性的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医疗质量和结果评价研究,提示我国现行的相关医疗质量评价和监测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当务之需是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尤其是在心血管病等重大慢病诊疗过程中高值耗材等使用的规范性,有效控制医疗浪费,降低医疗成本,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佳医疗结果。
研究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通过抽取2001年、2006年和2011年全国城市地区有代表性的55家医院11 241例患者的病例。
H型高血压诊治专家共识出炉
霍勇教授倡议卒中防控应以“H型高血压”为抓手
▲本报记者 许奉彦

1年前的3月15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站在美国心脏病学学院年会的舞台,向全世界心血管病与会者分享了由中国独立设计、实施、完成的大型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中国卒中一级预防研究(CSPPT)成果。作为领衔者的霍勇将谜底揭晓:含有叶酸与依那普利的降压药能够大幅降低H型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使卒中发病率降低一半以上。
时隔1年后的3月2日,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指导,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等共同讨论制定“H型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发表在《中华高血压杂志》。
“推进中国心脑血管病的防治,要直面中国特色,锁定预防靶心,将H型高血压纳入慢病防控计划。”霍勇教授表示,专家共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卒中的防治将进入从源头上精准预防的新阶段。中国的心脑血管病防治,需要一张靶点明确、疗效显著、独具特色的 “中国处方”。
共识指出,中国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Hcy)、低叶酸现象。另外,叶酸代谢过程中的一种关键的调节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的677TT基因型在中国人群中频率高于其他国家人群,上述因素在血压增高的同时会大大增加卒中发生的风险。由于高血压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卒中发病风险上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且我国高血压患者中有约3/4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我国学者提出H型高血压的概念,即高血压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我国高血压指南将Hcy≥10 µmol/L作为高血压重要的危险分层因素,并建议在对高血压患者诊断的同时筛查Hcy,检出高血压伴高Hcy的患者,以针对性治疗。
“由于正常饮食摄入很难获取每日0.4 mg以上的叶酸,对于H型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应作为首选。”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强调,共识推荐含有叶酸0.8 mg与依那普利的固定复方药物进行治疗。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王陇德院士认为,“慢病防控要与时俱进,该共识推荐了更优质的解决方案,能让我国更加经济、安全、有效开展卒中预防,国家应大力支持和推广。”
据悉,今年两会期间,霍勇教授联名27位代表委员,共同提交了“以H型高血压为抓手,推动中国心脑血管病防治”两会提案,希望将H型高血压相关内容列入高血压诊疗路径。